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姜春云: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

时间:2010-08-07 16:46:17 作者:姜春云来源:爱思想


  【编者按】 如何正确认识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为此,我们专访了多年来一直从事这方面调查与研究的姜春云同志(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就相关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作了有深度的探讨。包括①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的特别重大意义;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产生背景和实践推进;③为什么说生态文明是一个时代的概念;④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⑤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以及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等。这些问题的探讨,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启示意义和激励作用。现将采访的内容刊登如下,供参阅。

  记者:我们党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向十分重视。党的十四大以来,历届党的代表大会都对此作有重要部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到了我们党的旗帜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表明了党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渐深化。多年来,您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在参与党和国家有关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具体实践中,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请您谈谈建设生态文明之于我国有哪些特别重大的意义。

  姜春云: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中国,则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难题有决定意义。中国是人口、幅员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人间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靠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深化。唯有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抓住要害,辨证施治,方能“举一反三”,化逆为顺,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

  以能源、效益、效率为例。我国的资源产出效率很低,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差距就是潜力,后进蕴藏着发展机遇。若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引领发展,不要说能耗、效益、效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是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面临的种种难题都可以大为缓解,并获得极其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

  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治理污染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Ⅴ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Ⅲ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在一些地方,人们呼吸新鲜空气、饮洁净的水、食无公害食品,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以致影响了身体健康,甚至致病早亡。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害。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是薄弱环节,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最佳途径和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变为在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开展生态道德文化教育的过程,把提升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记者:最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新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以下称《生态卷》),集中体现了您近些年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成果。中央党史研究室等权威部门审读后,认为:《生态卷》“集中反映了姜春云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和人类发展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资料丰富、翔实,观点新颖、超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对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有重要借鉴意义。”请您谈一谈编入这卷文集的研究成果以及在丰富发展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思考。

  姜春云:编入这卷文集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四个关键问题上,即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理念创新及实践推进上。

  要弄清楚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生态”。中科院生态中心在北京就什么是“生态”作过一次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专家、学者、官员、企业家和市民。有的说生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是一个政治口号,是一个哲学名词,也有的说是环境能力建设,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生态是绿、是美、是景观。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都不够完整、科学。对什么是“生态”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生态”,讲的是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态”,不仅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类社会。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态,包括人类社会自身存在、发展、变化之状态,如社会阶层、群体、组织结构、制度、机制、文化和精神世界等。生态系统应当是和谐的,遵从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生态也是进取的,物竞天择、和而不同、优胜劣汰;生态还是遵循自然法则进化的,总的趋势是协调演进、相辅相成、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大自然关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理念、观点、政策、法规、道德、文化、行为等及其结果的总称。生态文明则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们熟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唯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发展变为不可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传统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和概念。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