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研究成果在成都发布

时间:2019-01-02 15:52:40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8434


  2018年12月29日,“中国区域创新指数”研究成果在成都发布。这是成都第四次发布“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成果以全国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之外的286个城市的“创新元”作为区域创新评价的逻辑起点与观察载体,研究评估出2018年度城市及区域最新创新指数,深圳、广州、苏州、杭州、成都、西安、南京、武汉、宁波、无锡进入前十。“创新之都”深圳连续三年高居榜首,西部成都、西安进入前十,成都继续领跑西部。

  发布会上,《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隆重出炉。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的发布会上,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四川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发布现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后强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志强研究员致辞。

  人民日报数字四川、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经济时报、国际在线、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新闻社、四川日报、21世纪经济报、第一财经日报、四川新闻网、凤凰网、腾讯网、当代县域经济等媒体见证并报道发布成果。

  “创新之都”深圳连续三年高居榜首

  《报告》以“重整行装再出发 迈入创新新时代”为年度主题,点明“创新”已成为影响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词,跃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且发展动能以远超人类预期之势迅速显现。总体来看,政府市场各司其职,创新版图整合重塑,创新体系愈加完善,区域创新格局的大鹏展翅之势已现。

  成果发布会上,四川社科院区域经济成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廖祖君发布了年度创新研究成果,并对报告作了说明。“年度创新综合指数排名中,深圳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创新之都’,并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城市。”廖祖君说,“从位次变化来看,各创新元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仅有深圳、无锡2个创新元的位次与上一评价年度相比未发生变化,有19个创新元位次上升,9个创新元位次下降。”

  创新结构“质化”呈五大转变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研究中心区域发展咨询部主任、研究员肖国华对指数的发布做了专题报告。创新时代创新结构“质化”呈五大转变:一是增长结构从线性发展到指数变化,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三大技术之间的合作加快发生,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呈指数化增长,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源力结构从政府推动到市场导航,区域创新的源动力转变为市场,由区域市场诉求“倒逼”区域创新行为,引导区域创新活动。三是空间结构从城乡相望到市村互动,打破以往城乡区隔的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社会创新机制正在完善,尤其是在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与城市之间互动频繁,初步形成了的市村互动、互补、互促的“全闭环式”创新发展格局。四是网络结构从梯度发展到干支联动。尽管区域创新在区域间呈现梯度发展之不平衡状,但东部、中部、西部已基本形成“干支联动”、协调前行之创新发展格局。五是体系结构从科技孤岛到体系通畅。创新各要素之间的科技孤岛,通过政企社之间的主体角色归位与创新互动机制建设,已经打破并形成通畅体系。

  表1 全国区域创新综合指数前30位创新元排名

  

 

  创新环境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创新元依次是深圳、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宁波、南京、西安和郑州。

  表3 创新环境指数排名前30位创新元

  

 

  创新投入指数进入前30位的创新元位次变化比较明显。成都、杭州、武汉、合肥等17个创新元位次上升,其中,芜湖、南通、福州、盐城、烟台、徐州6个创新元是“新鲜面孔”;西安、南京、绵阳等11个创新元位次有所下降;仅有深圳、青岛的位次没有发生变化(表4)。其中,排名前10位的创新元依次是深圳、广州、西安、成都、杭州、武汉、合肥、南京、绵阳和苏州。

  表4 创新投入指数排名前30位创新元

  

 

  创新产出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创新元依次是苏州、南京、深圳、无锡、杭州、广州、宁波、镇江、常州和中山。见表5。

  表5 创新产出指数排名前30位创新元

  

 

  “东部领先中部跟随东北和西部紧追”的创新格局

  分地区来看,区域创新呈现“东部领先、中部跟随、东北和西部紧追”的格局。从创新综合指数均值来看,东部均值为69.70,高出全国均值(67.27)2.43;中部、东北和西部均值分别为66.77、65.93和65.87,各低于全国均值0.50、1.34和1.40。

  国家级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引领趋势明显,创新水平整体最高。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排名前5位的创新元综合指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7.27)。而京津冀、成渝、中原、北部湾和哈长城市群排名前5位创新元均有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从三大评价维度来看,各城市群创新产出维度表现较好,绝大部分城市群创新环境指数略优于创新投入指数。

  “一带一路”区域67.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27),且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投入指数也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和西安位列前5(表7)。创新综合指数前15位的创新元,东部仍占多数,中西部逐渐增多。东部有9个,占60%;中西部较上年度增加了郑州和长沙。

  长江经济带涉及108个创新元,创新综合指数均值为72.87,较全国均值高5.60,较“一带一路”沿线均值高5.46。前15位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特征,长江上游仅有成都,而下游有10个进入。

  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四大特征

  《报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四大特征:

  一是空间现“大鹏展翅”格局。从286个创新元的创新活动来看,我国区域创新活动越来越明显集聚在一些特定的区域。报告将排名前30名的创新元定义为引领型创新元,从其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区域创新呈现出以东部沿海6省为翼,中西部6省为脊,青海、西藏和新疆为尾的“大鹏展翅”型创新格局。

  二是趋势成“创新共同体”引领。区域协同创新能够促使创新资源和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突破创新区域行政分割的壁垒,激发区域内创新主体的创造性,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区域之间如何更有效地合作,促使领先创新元带动欠发达创新元,一直是我国区域创新尚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长三角以“创新共同体”形式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探索了一条破解之路。本评价年度,在排名前30位的引领型创新元中,有12个属于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和安徽省。

  三是要义扬“知识创造”优势。自主创新是引领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而知识创造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我国由跟随型创新向引领型创新转变的关键。创新产出对286个创新元的创新综合指数贡献为0.42,而知识创造对创新产出的贡献为0.60;从创新综合指数与8个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来看,知识创造与创新综合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924。这意味着,知识产出对区域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广东、江苏和浙江之所以能够云集众多引领性创新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知识创造的重视。

  四是焦点补“生态效应”短板。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有效推动了劳动生产率、人均收入等方面的提升,但在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效果仍不明显,没能较好体现出对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数据显示,万元GDP能耗对创新综合指数的贡献仅为0.0084,贡献非常小。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系数处于[-0.05,0.3]之间震荡,协同水平较低,协同机制尚未建立。这充分说明,区域创新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不足,生态效应发挥将成为未来区域创新活动的焦点。

  三大分报告亮点纷呈

  本年度,《报告》的另一大特色是推出创新型城市空间特征、区块链发展趋势和大科学装置建设三大分报告。

  第一个分报告聚焦了55个创新型城市,发现其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存在多个创新“塌陷区”、投入短板制约突出,并呈现出复合链接集群化、网络中心差异化、地理分布梯度化、多极多点协同化四大空间特征。

  第二个分报告总结了区块链呈现出“新技术”导向“新秩序”、横向竞争与纵深扩张并存的特征,并由此掀起区域创新竞争新浪潮。创新领先的创新元在区块链产业发展政策、人才聚集 、产业基金、创新企业等方面也更具优势,区块链成正为区域创新竞跑的“新赛道”。

  第三个分报告从大科学装置建设呈现出 “加速追赶、差距尚大”的现状出发,表达了其未来立足长远、开放创新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我国应向创新管理、迈向前列的目标进发。

  《报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既呈现诸多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也面临诸如创新投入强度仍有差距、创新资源争夺明显加剧、创新成果质量仍需提升、创新政策激励链条偏长和创新改革试点亟待统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将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 周淼葭 车文斌 )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