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刘奇:实现“三化同步”关键在深刻理解其内涵

时间:2012-09-06 10:21:42 作者:刘奇来源:爱思想阅读:7829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中央又作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代表中央作的工作报告又提出“三化同步”的新理念,这三个提法,每个都较前一次有大的发展。

  “统筹”只是说要统一考虑;“一体化”比“统筹”又进了一步,它体现出城乡不仅仅要统一谋划,而且要实现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但一体化应“一体”到什么程度,还不是太明确。“三化同步”进一步清楚地告诉人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要同时发展、同步发展、同样发展,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发展关系,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尺度,可见“三化同步”的含义更清楚明确。我们认为这种提法,不光是一次重大的理念创新、理论创新,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新调整,一次具体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三化同步”,把握其深刻内涵,是推进“三化同步”的关键。

  

  推进三化同步,必须重新定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就是三化同步是对三大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三大文明的具体实践;第二个层面就是农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吸纳工业文明的理念,和工业文明融为一体;第三个层面就是农村作为农业文明的载体,正在不断实现社区化、城镇化,也在吸纳城市文明,向新农村发展;第四个层面就是农民作为农业文明的创造者,正在融入二、三产业,融入城市。

  先说第一个层面。“三化同步”实质上就是对三大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大文明的具体实践。人类文明主要有三大载体。首先是农业文明,然后是工业文明,再后来是城市文明,其他方方面面的文明都是以这三大载体为依托的。现在社会上有个认识误区,认为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才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农业文明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最落后、最腐朽、最该抛弃的文明。纵观人类发展史,农业文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乃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是农业文明把我们从远古带到今天。全社会都应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农业文明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哲理,只有农业文明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文明。农业文明是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的一种文明形态,不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农业文明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没有农业文明的社会是危险的社会,没有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农村大国来说,深入推进农业文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来说,它是传家宝。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其他民族都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文明,在历史上都曾辉煌过,但是其他的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没有中断,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有着生生不息的农业文明作载体。在农业社会就是靠农业,农业文明中断了什么都难以存在。事实上,世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哪个不是三大文明同时发展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首先应该把农业文明继承发扬光大,这才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最有特色、最能独树一帜的文明,最可持续的文明,生命力才最强。十八世纪之前,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创造者;十九到二十世纪,中国是工业文明的学习者;今天,中国成了外来文化的盲从者,不管好与不好一律跟着西方跑。学人家是必要的,但首先要守住自己的文明原点,由原点继往开来,把原点发扬光大,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上打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什么叫“中国特色”?这就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无法比拟的特色。

  第二个层面,就是农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吸纳工业文明的理念。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农业只在一产上做文章,现代农业则是一个以一、二、三产联动,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完整产业体系,在一产的基础上融入了二产、三产,建构一条包含一、二、三产的完整产业链。也就是说,现代农业既要用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又要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更要发展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构建成新的产业体系。总之,就是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形成一个涵盖一、二、三产完整的产业体系。

  第三个层面,即作为农业的载体,农村正在向社区化、城镇化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在不断学习城市的现代理念,建设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农村。

  第四个层面,作为农业文明的创造者,农民正从一产走入二产、三产,从田间走向车间,从田头走向码头,从乡村走进城市。

  以上这四个层面的融合点,就是三大文明正在相互渗透,形成互促共进的统一体。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仅靠“两轮驱动”,必须是“三驾马车”。光有工业化、城市化“两轮驱动”,动力很强,但平衡机制缺失。应该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驾马车”同时拉动、并驾齐驱。只有这样,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既有强大的动力机制,又有平稳的平衡机制,才不会走偏。

  

  推进三化同步,必须重新认识“三农”之间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主体是谁,是农民;它的载体是谁,是农村。也就是说,谁来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是农民;“在哪儿建?只能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建不成现代农业。正如费孝通指出,“要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农村经济是不行的。”这是因为“集约种植五谷作物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因此,推进三化同步,首先必须推进农业的主体同步和载体同步,主体和载体不同步,三化就同步不了。这里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培育现代农民,二是建设现代农村。

  首先,要培育现代农民,只有有了现代农民,现代农业才有了主体和主力。目前全国农村有5亿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只有7年多,还有1亿多初中生不能上高中就直接走向社会。九年义务教育不能满足城市化、工业化的需要,现代产业工人没有高中以上的水平很难适应,应该延长义务教育时间,至少12年。农村职业教育落后,发育很差,特别是带“农”字的学校纷纷关门或者改牌子。河北省有5万多个行政村,全省100多万名职业学校学生中,学习涉农专业的只有几千人。上个世纪末,全省农业中专15所,农业中学60多所,到2008年锐减到3所农业中专和4所农业中学。几年前全国有40多所带“农”字的大学都要求把“农”字去掉,因为带着“农”字不好招生、不好分配,但上面没有批准。印度有1万多所大学,80%是培训职业技能型的,出来就当工程师,特别重视职业技能方面培训教育。中国农业最大的危险是什么?就是没有一支稳定的职业化农民队伍,农村青年没人想一辈子当农民。全国调查只有7%的农民工有回乡种地的想法,百分之九十几都不想回去,因此,培养出一支稳定的职业化农民队伍,才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这里又衍生出一个问题,现在不论媒体也好、政府也好,都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引导农民找准自已的职业定位,对职业的选择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不能光听舆论忽悠。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家种地,不光是经济动因,很大程度上是舆论一边倒,年轻人如果不出去打工,哪怕在家搞得再好,人家都会议论这孩子没出息。城市不是遍地流金,其实很多人在城里打工挣不到几个钱。现在种地不交税,还给补贴,学点技术,在农村同样可以发财致富,搞个种植、搞个养殖,赚钱不比城里差。但一边倒的社会舆论氛围搞得农村青年没法在农村待,没法当职业化的农民。今天的基层干部和我们的媒体,都应该帮助和引导外出打工的农民,认清不论是国

  家能力、政府财力、城市管理还是个人能力,都还很难马上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分析自己以后走什么路,是当市民还是当村民,是当工人还是当农民,搞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角色,选择好未来的职业定位,让他们作出或不当农民、或当好农民、或兼当农民的理性选择。让农民不当农民,如果他们在城里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是最好的路子;让农民当好农民,即不能在城市立足的,就回来种好地,搞个种养加,当个职业化的农民,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享天伦之乐,老人可以照顾、子女可以照顾,夫妻之间也可以照顾,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是很好的路子。让农民兼当农民,头脑活络的,引导他们在家一边种地一边搞好副业,或者在附近打打工,也会过得很好。农民从业不外乎这三类,做好这三类引导工作是当务之急。不然2亿多农民工始终处于边缘状态,将误人误已、误工误农、误城误乡,后患无穷。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