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

时间:2018-09-12 22:10:10 作者:郭晓鸣来源:爱思想阅读:196445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基于要素非农化、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环境超载化等深层矛盾, 以及不均衡、短期化、虚假性等现实性严峻挑战而提出。乡村振兴是全新战略理念下的创新型发展, 必须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补齐现实短板, 破解重大难题。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战略路径包括全面深化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性动力, 健全市场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性支撑, 强化城乡融合为乡村振兴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发展提升为乡村振兴明确目标指向, 推进适度规模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防范过度行政化和过度形式化等潜在风险;应当把构建以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为先导的约束机制、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动力机制、以优化政策体系为关键的支撑机制、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引领机制作为突破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历史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带来大规模的乡村衰退并非是必然规律, 关键是要适时找到合理调整城乡关系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时间窗口与机会窗口。我国在当前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乡村振兴的全新战略构想, 无疑是极具针对性的, 需要立足于宏观视角对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应只是基于我国城乡差别仍然较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 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且不容忽视, 但上述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 并非现在才凸显和更加尖锐。相反, 在整个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在持续加大的形势之下, 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堪称“一枝独秀”, 不仅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在持续提升, 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 而且新农村建设的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减贫规模和成果不断创造奇迹。这些基本事实表明,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总体上是持续发展的。在此背景下基于现实问题导向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表明农业和农村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需要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 这些矛盾的日益加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正在侵蚀改革开放以来在“三农”领域付出艰辛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影响和削弱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能力, 而且还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利的全局性影响, 危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性稳定。就我国现实看, 四方面的矛盾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一是要素非农化态势仍未扭转。虽然近年来持续推进统筹城乡使我国长期严重失衡的城乡关系有了显著改善, 但总体上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基本生产要素大规模由乡到城单向流动的态势仍未改变。一方面, 粗放的土地城镇化虽有所遏制但矛盾仍然突出[1], 耕地大规模减少的矛盾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而且表现在质量上。高速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中所吞噬的主要是最肥沃的良田沃土[2], 对农业现实生产能力的损害较为严重。另一方面, 农业劳动力特别是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仍然主要是离乡进城的就业选择, 不均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依然未能逆转, 这一发展态势在损伤现代农业的发展根基。此外, 当前农村资金总体短缺, 金融抑制的矛盾依然尖锐, 农民获得金融服务仍然较为困难。农村稀缺资金仍在大规模流失。

  二是劳动力老龄化日益严重。受人口非均衡流动的影响,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3][4], 未富先老的矛盾较为尖锐。目前大多数农村区域实际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接近60岁, 有的地方务农劳动力甚至出现从老龄化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劳动力老龄化矛盾加剧不仅直接带来因供给不足而不断推高农业人工成本, 而且促使老龄化的农村家庭由多种经营向单一经营转变, 为自食而种地引致商品经济向自给经济倒退。在许多传统农村腹地, 老农民、老品种、老技术、自给自足、粗放经营互为交织, 结果是农业的低水平兼业化和粗放化不断发展[5], “谁来种地”成为普遍性的突出矛盾。还值得关注的是,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一步拉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教育水平, 对农业技能培训产生不良影响。而自给性的农业生产取向使老龄劳动力缺乏有效技术需求, 对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持保守态度, “如何种地”同样成为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是农村空心化矛盾不断加重。农村空心化是一个由农村人口过度外部流失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其典型表现形式是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农村住房大量空置, 农村公共服务有效需求显著降低, 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步下降, 部分自然村落出现总体性衰败甚至消亡现象。[6]如果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审视, 因农村人口减少造成部分村庄衰落是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必然经历的阵痛和付出的代价, 但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应当是必须力求使阵痛期更短和所付代价更小。假如任由“空心化”无限制地恶性扩展, 必然产生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流失, 将直接导致土地经营粗放化, 进而不仅造成农业产业升级受阻, 甚至还会产生向自给性农业的倒退。此外, 在人口非均衡流动的背景之下, “空心化”带来的并非单纯只是农民数量减少的问题, 而是同时伴随着农村内部社会结构失衡矛盾的加剧。老龄化、妇孺化与空心化相互交织, 造成农村普遍的家庭撕裂, 社区邻里互助传统削弱、优秀乡村文明衰减, 农村社会结构稳定性遭受破坏, 社会治理面临较大挑战。

  四是环境超载化问题依然突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付出了生态代价的, 而且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影响同样严重。我国农村不仅水土流失面积仍然在扩大, 而且土地荒漠化的矛盾较为尖锐。特别是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最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废弃物的污染。我国农膜的回收率和秸秆还田率都较低, 农膜不能降解直接危害土壤结构, 秸秆大规模焚烧则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 目前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扩张使农村面临的面源污染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 而且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二是生活污染。过去很多农村的生活用水排放后可以自然消解, 但是现在大量使用的洗衣粉、消毒液等不加任何处理后进入沟渠、耕地, 造成日趋严重的水体和耕地污染。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农村生活垃圾数量激增, 其中绝大部分仍未加任何处理, 成为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又一重要根源。三是投入品的污染。我国农业增长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格局总体上仍未扭转, 投入量大、利用率低, 大量直接进入水体和土壤, 致使农村环境污染矛盾日趋加重。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农民自身的基本生存, 而且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持续加剧, 这一现实问题已十分严峻。

  事实上, 上述矛盾虽然表征突出并且在一些方面还表现为有所加重的趋势, 但总体上是显性的, 人们的基本认识也相对一致。除此之外, 还有三方面相对隐性的现实性严峻挑战尚未受到应有重视, 尤需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

  一是不均衡发展。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基本矛盾, 在农村内部, 发展失衡的矛盾同样尖锐。就产业来看, 现代农业的总体水平虽有较大幅度提升, 但地域差异较大。在城市郊区、农业基础生产条件优越和交通相对便捷的区域, 各种现代农业模式正以相当快的速度扩张性规模增长;而在偏远的传统农区, 农业结构的转型提升不仅没有实质性进展, 而且许多区域还呈现向自给性生产方式退化的逆向调整特征。由于缺乏劳动力和缺失产业支持政策, 这些区域相当部分农户家庭又被动地回归到低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正因如此, 当前我国事实上面临着一些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与另一些区域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趋于衰落两种趋势并存的严峻现实, 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失衡矛盾较为突出。

  就区域来看, 农村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同样严重。如上所述,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部分农村人口不断离开, 部分自然村落逐步趋于消失, 这是城镇化发展不可逆的内在规律, 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现象, 我国也不例外。但问题的关键是即便部分农民离开了, 土地也不能荒芜, 产业不能萎缩, 留守人口的经济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不能降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村人口减少并非注定逃不脱乡村衰退的厄运, 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的同时同样可以保持乡村稳定并完成现代化过程。但我国现在面对的严峻现实是,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区位条件差和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 伴随人口外流的是乡村全面性的深度衰退, 村庄空心化与土地荒芜、粗放经营、产业萎缩在同一区域同时发生, 在空间上完全重叠, 与相对发达区域新农村建设所实现的深刻变化形成较大反差。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