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陈文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时间:2020-02-15 21:03:11 作者:陈文胜来源:爱思想阅读:9742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各种需要。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需要从产业振兴来破题。而农业是乡村的本质特征,乡村最核心的产业是农业。只有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会有活力,农民才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才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要求,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破解农业供需在结构和体制上的矛盾为主线,以加快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为基本逻辑,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原则下,探索以品牌战略调优产品结构、以科技创新调绿生产方式、以城乡产业融合调新生产体系、以社会服务规模化补齐小农户短板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乡村

  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痛点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难点所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标志着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而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粮食保障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邓小平就认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因此,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

  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拐点

  中国农业发展发生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再到当前阶段性过剩的历史变迁,呈现农产品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所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供需不对称的基本特征 ,出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农业的质量发展不充分,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益不平衡、农业的效益实现不充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不平衡、农业国际市场和资源开拓不充分的矛盾 ,突出地表明了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跨越的新方位。

  (一)数量需求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历史拐点

  改革开放前中国处于食品短缺时代,那时主要是解决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都是把满足数量需求作为第一目标。政府的农业政策,凡是产量高、规模大的财政都给予支持。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主要目标是为了吃饱。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温饱有余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变迁,农业发展进入了整体数量上相对过剩的时代。随着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产品的数量需求逐渐下降而质量需求不断上升,最大需求是为了吃好。一方面,满足市场质量需求的农产品供不应求,高质量、高品质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而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市场质量需求的不少农产品供大于求,而且还在继续大量生产,这是问题的关键。

  (二)生产目标向消费导向转变的历史拐点

  中国经济发展导致农产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主粮为主,现在肉食、水产、果蔬都已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常便饭,食品空前多元化了。这进一步导致了农产品消费层次的变化,消费结构发生了高端需求、中端需求、低端需求三个层次的演变。相对于高收入群体的高消费趋向,需要满足高品质农产品的高端需求。但问题是中国农业生产没有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还是大宗产品大批量生产,没有细分产品质量等级。调研发现,湖南石门县的农民基本没有对当地橘子树的结果量进行人工干预,既没有通过优胜劣汰减少挂果数量以提高品质,因此导致橘树的提早老化,也没有根据农产品不同品质细分为不同等级,以满足不同的市场消费群体,就经常造成农产品总体品质不高、总体产能相对过剩而大量滞销的局面。

  (三)政府直接干预生产向市场决定生产转变的历史拐点

  长期以来,政府大包大揽地干预农民具体的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一方面,政府直接组织发动、人为地扩大生产规模,这无疑就造成了产量严重过剩而价格大幅下跌,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需要政府应对的有效办法的是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而非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承担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责任和粮食安全的国家责任。另一方面,每当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或下跌之时,政府就会对小农采取有力的宏观政策进行调整,造成单个农产品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出现。过去猪肉涨价,国务院都要召开会议应对,在农民都没有保险的情况下政府给母猪买了保险。因此,转变农业的发展思路,最关键的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主要是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把不该管的“放”给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府、市场、农民三方以及各种要素配置的最优化、效率最大化,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高度统一。

  (四)农业单功能向农业多功能转变的历史拐点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核心首先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温饱问题。党中央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颁布的三农一号文件,都突出以农业发展为中心,到1984年就首次出现了粮食剩余,到1984年就废除了布票,到1992年就废除了粮票。从改革四十年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从食品短缺时代发展到所谓的去库存时代,中国的农业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水平的生产能力。2006年是个历史的拐点,这一年取消了农业税,提出新农村建设,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这个历史拐点表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从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迈进,从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迈进,人民的生活需要发生了从数量满足逐渐向质量满足的转变,因而农业发展功能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迁。以前只想吃饱肚子的时候,农业的功能就是食品价值,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发端,导致农业承担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的变革, 农业不再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单功能产业,休闲、观光离不开农业,传统文化离不开农业。例如油菜,油菜的生长过程就是生态价值的提供过程。油菜开花时就具有了观赏价值,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菜籽能榨油就是食品价值,油菜的传统的生产过程与种植习惯相联系就具有了文化价值,这就实现了农业多元价值和多功能化。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兴旺”,只有“产业兴旺”才能“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把“产业振兴”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攻方向的五个“振兴”之首。而农业是乡村的本质特征,乡村最核心的产业是农业。因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解当前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偏低的难题,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破解农业结构性矛盾的主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破解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为主线,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立足特色优势优化区域结构,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推进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生产结构、经营体系结构、区域结构等产业整体结构的优化。如石门县的柑橘是一个特色品牌,湖南全省的农业发展规划就把石门柑橘作为石门县农业生产的正面清单,对其他地方就作为限制生产的负面清单。因为农产品对种植区域的气候和土质有着独特的要求,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品质。因此,要对农产品建立优化品种结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地方政府应明确支持种植的品种和相应品质要求,限制和限期推出种植的品种,以优化品种结构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同时,相应建立农产品的保护机制,树立品牌效应,解决品牌混乱问题。

  (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核心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