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陈文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时间:2020-02-15 21:03:11 作者:陈文胜来源:爱思想阅读:10027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竞争都是以高产量、低价格的“以量取胜”低端路线。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产品过剩时代,市场领域的所有产业竞争集中地体现为品牌竞争,是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推动农业供给结构转型升级,使农业生产供给结构不断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结构。如果农产品的品牌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就标志着农产品质量问题最终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品牌是农产品质量效益的外在表现形式,缺乏品牌效益与竞争力是中国为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的根本标志。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品牌不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所申报的品牌,而是被市场消费者高度认可、高度赞誉、高度信任的品种与品质。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就是由“以量取胜”的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的品牌型跨越。

  (三)推动农业机制体制创新的动力

  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个是体制机制改革。农业之所以出现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根源在于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滞后,是政府大包大揽而使农民成为服从组织安排客体的结果。政府直接主导农业生产和投资活动,导致越位问题非常突出。农业生产“一哄而起”的跟风现象非常普遍,最终导致农产品同质化和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特别是生产导向的产业扶贫也会造成中国农产品产能过剩的危机,这不是指所有农产品过剩,而是超过市场需求人为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一些农产品产能过剩。有一些低端品种需要被淘汰,而为什么淘汰不了?因为淘汰了就会导致部分农民没有收入,也就无法完成扶贫任务。而一旦造成农产品大量过剩就会引发市场风险,一个重要的农产品如果出现了市场风险就会对整个农产品市场造成颠覆性的打击,还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因此,要牢牢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主要着力点,加快提高政府和农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经济驾驭能力。不是先抓生产而是先抓市场,以市场来引导生产,最终形成从生产到市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

  (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效益递减与工业效率递增现象并存,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任何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都要应对的共同命题。按照秦晖的观点,中国所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农业衰败还是乡村衰败,都是几乎所有现代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过的发展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要解决效益偏低和综合竞争不强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让农民有利可图而生活富裕,这样农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现在就是因为农业无利可图,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退出这个产业。政府想要的是粮食安全,而农民想要的是经济安全,希望能够发家致富,所以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3只有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才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才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同时,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生命规律,必须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人口大国非常有限的耕地是稀缺资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如果继续大量生产低端农产品或质量有问题的农产品,不仅农业难以持续发展,而且会造成稀缺的耕地资源严重浪费。无论是优化品牌结构,还是优化产业结构,都要立足于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以维护生态资本和提高生态效益为前提,把低质低效该淘汰的品种与产业坚决淘汰下来,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品种与产业坚决退下来,以实现资源环境优势互补为目标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最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途径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阶段、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跨越窗口期的三大历史交汇点,必须在历史的逻辑中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历史耐心,一是在人口城镇化问题上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世界各国解决这个问题都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二是在农业规模经营问题上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虽然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时间和条件,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即使到了2050年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了,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城镇化率目标顺利实现了,那时还有四亿多的农村人口。按照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即使到了实现全面现代化之时,4亿多的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也就4亩多地,这说明中国的三农问题即使到了2050年仍然任重而道远。

  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农户在中国相当长时期内必然存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现代化的命题,就是家庭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可后来的集体化、集约化、大规模、公司化等等不一而足,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沿时尚,提及小农就会和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就是落后的代名词。而姚洋认为,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中国农业在清代就站在了全世界农业文明的顶峰,而正是由于“无剥夺的积累”的小农经济成就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低成本发展优势。在姚洋看来,即使在今天小农生产也未过时,不仅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更是中国现代化的命脉与根基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小农户作为肯定性而非作为落后的否定性写进党的文献,是对中国农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针对大国小农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场深刻质量效益变革。

  (一)优化结构:以区域品牌为引领

  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资源禀赋特征。因为特定地域的气候、湿度、土质、光照等自然环境,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导致什么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决定着生产什么样品质的农产品。正是农业生产的这种自然选择属性,决定了农产品是特定区域的产物,决定了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区域分工。以区域品牌为引领,就是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区域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同质竞争和增产不增收的农业发展难题。以区域品牌为引领,就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的比较优势,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为纽带,推动农产品由区域规模化生产向区域品牌化经营的转变,加快生产、加工、服务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区域农产品全产业链,从而全面优化农业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

  (二)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为方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在中国农业发展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提质增效的绿色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加快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过去由于食品长时期短缺,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提高产量。不少农产品产量是提高了,但质量却是大问题。一些农产品看起来形状是这个形状,味道却不是这个农产品味道。尤其是转基因、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除草剂等科技在农业上的滥用,不仅使舌尖上的美味消失了,营养价值下降了,而且舌尖上的安全也没有了。根据有关数据,已婚青年不孕不育比例高达15%,钟南山院士就曾警告,长此以往50年后将导致人口无法生育。

  现在一些地方推行一刀切的环保政策,不许养猪不许养鸡,一些地方的改厕只是简单地把人粪进入管道净化后就排放到河里,导致农家肥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出,石化农业已经了成为了中国农业主体。目前,中国土地酸碱度提高、质量下降,病虫害加剧、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已不断显现,这无疑将产生灾难性的影响。美国等国家有辽阔的耕地可以间作、休耕,以生态来对冲石化农业对土地的污染。即使这样,美国的石化农业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蕾切尔?卡逊曾揭露了美国的工业化农业为追逐利润和产量而滥用农药和化肥的事实,尖锐地指出了其所带来的危害:“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鸟儿的歌唱。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 卡逊警告,石化农业将使人类自食其果,难逃灭绝之灾。因为对整个生物界包括对人类自身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就是生态的灾难、生命生存的灾难,这个时刻可能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刻。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