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罗会钧 许名健:习近平生态观的四个基本维度及当代意蕴

时间:2019-03-22 01:12:52 作者:罗会钧 许名健来源:爱思想阅读:9005


  内容提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污染和环境恶化,习近平科学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环境的思想。习近平生态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上产生,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明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民生观四个基本维度。习近平的生态观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 键 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  生态经济  生态安全  生态民生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security  ecological livelihood

  引文格式:罗会钧,许名健.习近平生态观的四个基本维度及当代意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2):1-5,18.

  生态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问题,习近平广泛地吸收生态理论成果,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在多个场合从多个维度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理念,形成了生态文明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安全观以及生态民生观等生态思想。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

  一、生态文明观: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逐步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和观点。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情形,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宏伟生态蓝图。

  首先,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主张,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互为对象性的关系。人类视自然界为自己的对象,自然界也视人类为自己的客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一方面,人是从自然界产生的,是自然界之子。人类的发展依赖于自然,人与自然构成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并且“随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也得以提高”。[2]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在某些情况下会对自然界构成威胁。因为,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它不可能无止境地满足人类的一切需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张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强调:“人类追求生存和发展的无限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古代思想家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从某种层面体现了这个矛盾。”[3]解决矛盾之道,一方面需要我们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观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文明得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从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中华民族倡导整体宇宙论和有机思维,形成了“桑基鱼塘”为特色的有机农业模式与“民胞物与”的价值理念。因此,“中华文明历来倡导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所以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发展至今。[4]但是,有些地方违背自然规律,人类文明就极有可能停滞、断裂乃至濒临消亡。习近平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反例:为了获得耕地,欧洲的小亚细亚、希腊、美索不达美亚等地的居民,随意破坏生态环境,肆意砍伐森林,这些地方如今竟成了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历史基础上,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其次,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是对我国现实生态国情的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发展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5]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因此,我国的环境也日益严峻,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雾霾严重、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据报道,我国水土流失的区域占我国领土面积的30.72%,沙漠化的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人均森林覆盖率仅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6]环境问题的出现,极大威胁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也认识到“发展=经济增长=GDP增长”的潜在危害和重大隐患。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7]为此,习近平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需求下,反思我国的发展模式,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

  二、生态经济观: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观是对生态文明观的践行和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扬弃,它是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在经济上的理论总结。习近平从我国的生态实情出发,辩证把握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关系。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观。

  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发展。马克思把自然条件理解为自然生产力。他在《资本论》中指出,自然生产力是“人类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受自然影响的劳动生产力”。因此,自然生产力包括土地的肥沃状况、能够提供渔业资源生存的水域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存命脉的自然资源;也包括矿产资源、奔腾的瀑布、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8]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观点,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然前提。习近平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这是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阐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习近平对经济发展的评价方面进行了重要的阐发,他认为:“既要GDP,又要绿色GDP”。习近平极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在他的评价标准中,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解决雾霾方面的完成情况纳入其评价指标体系,更将生态环境这一重要指标纳入干部升迁和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启示我们在发展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继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确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不断构建绿色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增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包含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依赖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给予了淡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如果人类只追求GDP的增长而忽略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最终也会妨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经济中,人们要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并且要积极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切实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其次,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的劳动对象。作为自然界的人类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强大的生产力。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为了促进人的素质的提升。同时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质上是发展经济,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自然基础的稳固,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必须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10]我们在发展经济中,要贯彻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发展理念。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在“绿色”的发展理念下实现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既保护了生态发展的自然生产力,也保护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留下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