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智库论坛|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治理特征及政策要点

时间:2021-11-22 21:32:00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阅读:6048


作者:张文魁

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创新驱动。但是创新并不容易被把握和理解。许多人都知道,熊彼特讲的创新,并不包括纯粹的科技创新。但事实上,现代经济长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创新。笔者把纯粹的科技创新,称为“伽利略创新”。是熊彼特创新与伽利略创新的重合及接壤部分,促进了现代经济增长。这个重合与接壤部分,可以称之为产业创新。本文认为,产业创新日益呈现生态圈化的趋势, 我们有必要认识其治理特征,并构思政策要点。

产业创新的特征

产业创新尽管由某个或某些企业率先实现,但也较容易在整个产业乃至其他产业扩散。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就是本世纪一项重大的产业创新。这项创新当然涉及科技方面的突破,包括液晶显示技术、触摸屏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等。但更重要的,是设想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产品, 即超薄大屏且远不止于通话功能的手机,这个产品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接受度。此外,这个全新产品要不断探索调整和改进设计,要开发工艺、设备和工模具,要组织制造和规划供应链,要进行市场推广,还要融资和安抚投资者,等等,这些已不限于科技研发活动了。苹果智能手机成型后,就迅速扩散到整个移动通信产业以及其他产业。即使是那些简单得多的非0到1的产业创新,也会同时涉及科技突破和科技之外的很多内容。例如,更加省电的变频空调,把变频技术用到空调上,这本身并不难,甚至算不上是真正的科技创新,因为变频技术本身是成熟技术。但要生产出变频空调,不但需要设计和制造出体系很小的变频模块,还要解决压缩机在频率极低运行时容易造成系统损坏和管路破裂的技术难题,这就涉及产业中的科技创新了;此外,当然也要提高价格和引导用户接受。

产业创新有着突出特征。

首先,产业创新需要企业和包括创业家在内的企业家发挥巨大作用。只有企业才能将创新进行产业化、商业化。而企业家, 不但其中一些本身就是科技创新家,更多的人则发挥着知识过滤器(knowledge filter)的作用,因为企业家会根据市场信号和未来趋势,判断哪些创新可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并要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承担风险、获取收益。

其次,产业创新需要产业支撑。这不是绕口令,但却有争议。长期以来,不少产业界和学界人士都认为,产业界存在“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两端上翘的部分则是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笔者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微笑曲线说的是价值链的分布,而不是说两端一定可以并绝对应该与中间分离。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但产业研发本身很难脱离中间环节和另外一端,更重要的是,研发成果的产业化生产、商业化应用、市场化推广,当然要在中间环节和另一端当中完成。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 产业创新离不开强劲的产业基础。哈佛商学院教授皮萨诺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产业创新需要借助产业公地才能完成,而制造业是产业公地的基础,如果脱离实体产业,特别是脱离制造业,产业创新的动能将会逐渐衰减。笔者对国内一些区域的调研也发现,产业创新与实体产业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没有实体产业的地方,即使大学、研究院较多,教授、专家聚集,即使有不少获奖的研究成果出现,也很难有多少产业创新,更谈不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笔者归纳, 大部分可以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都来源于“造中创”(innovating by making),两者之间存在难以割裂的关系。

再次,产业创新与资本市场和金融家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且关系日益复杂。资本、金融的深度参与和介入,是现代产业创新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这可能与创新的组织化程度更高、需要投入的资源更多、风险更大都有关系,也与创业者十分活跃有关系。由于资本、金融又有其独特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规则,所以使现代的产业创新大不同于古典时代。资本的参与,金融的介入,使得现代的产业创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合约和激励约束结构,只有当事者和圈内人才明白,而外界却鲜有人知, 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圈子”现象。

产业创新的生态圈化趋势

实际上,产业创新不仅与资本、金融之间形成了“圈子”现象,整个创新过程也越来越多涉及研发设计人群与其他人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以非常快的速度链接到传统的相关企业、机构、人群之外。链接,带动了大量的交互行为,并构筑了浓厚的氛围。完全可以说,产业创新形态和方式以及相关规则和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归结起来就是产业创新生态圈正在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圈或许会改写产业创新规律。可以把产创生态圈视为一种全新形态的“社会”或者“亚社会”,可以预料,在未来的产业创新中,如何既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作用和合理发挥政府作用,又更加重视发挥这种新型“社会”或“亚社会”的作用,必将成为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产业创新的生态圈化,在IT 等新兴产业较早涌现,而成为一种趋势,则与互联网的迅速兴起、数字经济的全面渗透并改写产业思维有很大关系,从而使许多传统行业的产业创新也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圈化。例如,在面临颠覆的传统行业—汽车行业,不但新能源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全新体验模式导致了产业创新的生态圈化,连那些仍然坚守传统燃油车的老企业, 其创新也走上了生态圈化的道路。尚未面临颠覆力量的传统行业,例如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与用户进行联结,进行数据采集和服务,也进行产品的改进与更新。即使在代工行业,例如富士康,也是如此。服务型行业也可以看到生态圈化的许多行动,不但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通过开发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致力于构筑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态圈,并以此推进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的创新化;连一些小型餐厅,都开发出App,实现与用户联结,以推行个性化服务和各种优惠促销活动。由于形成了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的创新在开放而广阔的交互过程中实现,这个过程不仅涉及生产性企业和服务性中介、大学、研发机构、资本机构,也涉及用户、消费者、劳动者群体性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社群和亚社群, 不仅触及科技、工艺、材料,也触及话题、文化、潮流,更有对未知的讨论和探索。当然,尽管互联网与数字经济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创新的生态圈化,但产业创新生态圈仍将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有机结合。产业创新涉及不可编码知识的交流、操作技艺和实干能力的提升以及人们之间面对面的相互激发和相互鼓励,这些方面不可能离开虚拟空间之外的现实空间。但是,无论是通过虚拟空间还是通过现实空间,产业创新生态圈都可以延伸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而不是像产业集群那样集中在某些地域范围,这也是生态圈比集群更加厉害之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创新的核心企业,与从前相比,可以显著地放大其关联力量、吸引力量、影响力量,将很多的外部企业、机构、人群聚集起来,把大量的生产要素、金融资源、社会关注度凝聚起来,一齐参与到产业创新当中。核心企业从而成为产创生态圈的圈主企业。圈主企业可以是一个,也可能是数个。圈主企业在重要创新尚在萌动之时,就可以提前组织上下游厂商、其他设计研发机构,提前布置生产链、供应链与经销网, 甚至可以链接大量支持者、拥趸者和网红人物,并不断扩大这个群体,形成浩大声势。圈主企业也可能将一些重要技术标准和技术平台对全社会开放,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数量,这不但可以使生态圈更加庞大且更具粘性,而且可以使生态圈本身变成圈主企业的“护城河”, 进一步强化圈主企业的优势地位和市场势力。由于产业创新生态圈比产业集群在地理上的延伸范围要大得多,所以圈主企业比产业集群的群主企业有大得多的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圈主企业往往是已经建立产业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大企业,但一些新创企业也可能凭借其强大的创新力量和资本力量而成为圈主企业。此外,圈主企业,乃至生态圈本身, 并非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而会有被取代和被颠覆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