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党的政治建设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时间:2020-04-03 14:48:00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通过构建和实施国家制度体系,使制度理性、多元共治、公平正义、协商民主等理念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进而实现由传统国家管理向现代国家治理转变的过程。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起到统领作用,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都以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旨归;在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指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行动上可协调并进,使治理更加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焕发蓬勃力量。

一、党通过政治建设引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方向

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贯穿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党的政治建设最重要功能就是引领政治方向,保证治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邪易帜的邪路”。

从历史逻辑来看,这是实现管理向治理跨越的客观需要。随着人类政治活动的不断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国家治理”等模式。概括而言,统治和管理强调国家和政府是实施主体,社会和民众是实施客体,两者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现代化治理背景下,治理主体已由一元向多元交互转变,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都可依法参与治理;治理手段已由单纯行政命令向对话、协商、沟通转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政治高度引领多元主体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科学解答着从管理向治理跨越的时代课题。

从现实逻辑来看,这是指引治理路向不偏离的必然需要。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对治理提出多重考验,急需坚定发展方向和防范政治风险。一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思想指导和政治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良性治理必须首先以国家治理结构的相对稳定为保障,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党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有效应对“四大考验”、防止“四种危险”,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党通过政治建设强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领导

政治领导是党对一切领导的前提。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范畴中,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领导力量,其政治领导是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前提。

强化政治领导规约中国治理的发展旨向。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建设虽然重在党的自身建设,但其逻辑标的是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因而有利于将党的政治领导统一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首先,强化政治领导保证治理逻辑在本质上定向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让我国治理既体现出一般性规律,又蕴含着中国特色,形成“中国之治”。其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助于在治理效能上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强化政治领导推动治党与治国的有效协同。党在新时代提出“四个伟大”,既符合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规律,又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规律。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在领导方式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明确总揽不是包揽、协调不是包办,其中科学路径是实现治党与治国的有效协同。在顶层设计上,通过实施党的政治纲领,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在运行机制上,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通过调整机构、明确职能、整合资源、协调利益、凝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协同化。在治理绩效上,党通过强化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应等综合考量,将治国引向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向。

三、党通过政治建设夯实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根基

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靠人的现代化来实现。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全体党员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既可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各个治理主体形成治理最大合力;又可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吸纳人民智慧,有效激活和充分释放治理效能。

党员政治素质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党员作为“政治人”,是参与现代化治理的主体力量。党员身处国家治理体系的各个系统、各个岗位,其政治素质对国家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党部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推动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明显提高,为保证国家治理正常运作积蓄了政治力量。另外,党员行为对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具有示范引导作用,比如党员通过参与社区“微治理”,有助于进一步激活社会基层的治理力量,从整体上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为人民服务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导向。我国的国家治理是人民治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系统运转的最优化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最广大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才能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人民参与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坚持把汇集民智民力作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进一步激活社会基层的治理力量。

四、党通过政治建设塑造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生态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既要以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为前提,构建制度生态;又要深入挖掘我国历史和外国治理智慧的文化资源,构建文化生态。

从制度生态来看,党内制度规范为国家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变量和核心要素,也是推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有效工具。首先,表现在政治建设与依规治党的关系上,党的政治建设强调党员从价值层面端正制度治理理念,在制度化治理进程中严格自律;依规治党,注重从政治上强化党内规章制度的顶层设计,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在行为层面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其次,表现在政治建设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上,党的政治建设遵循“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逐步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法治体系是党领导人民构建的,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制度保障。

从文化生态来看,党内政治文化为国家治理锻造共识基础。当前,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民众等不同利益主体都已成为国家治理的参与者,因此维持稳定一致的价值观共识,是减少治理摩擦、形成治理合力的思想支撑。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可以带动倡导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整合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有效维持社会稳定、粘合社会断裂、推动治理高效运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党内来说,政治文化对党组织和党员行为具有“软约束”的作用,是党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软实力”,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和政治使命的履行提供着内向性支撑;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党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发挥政治认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科学性与政治秩序的合理性提供着内生性支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