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儒家文化脉络梳理:大学经义解读

时间:2020-10-10 10:49:57 来源:


  大学 :"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道理,在于明白和发扬美好的品德,在于做一个革新自我旧弊、增加新的思想和习气并能推己及人的人,在于追求达到最好的境界。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为儒家的三纲领。

  "明明德":首先重点是明白哪些是好的品德,这就是现代所说的"正确的三观",知善恶、知是非、知优劣、知道最重要的追求是什么;

  "亲民":在明明德了之后,自己去弃旧图新,同时推己及人;这说的是实践,是行为,是力行;

  "止于至善":解释是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我觉得,更多是找到"止"于何处;更强调的是一个边界,一个向上的极限,不可以无止境。至善,应该理解为:刚好,足以,适合自己,自己能承受的,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是我们常说的目标,详细而具体的目标、目的、意义、境界。
 
  曾参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后世尊为“宗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或目标)才能够心志坚定;心志坚定则不慌乱不急躁才能够平静;平静才能够心安而无愧;心安而无愧才能够一心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去思虑;思虑周详了才能够更好的得出计划、才能够更坚定意志、才能够更好的继续去执行和实施措施,然后经过长期的过程之后,必会有所收获。

  每个物体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哪个是根本哪个是枝节(哪个最重要,以此提纲挈领),以及知道了开始的样子和结束的样子(重于开始,知道是否已经结束,以此推动整个过程的发展),则就接近事物发展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逻辑过程的规律了。
  
  程颐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美好的品德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出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各个过程的先后顺序、各个过程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主次。

  对万事万物进行研究之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之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后才能更好的修养品性;品性修养之后才能更好的管理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之后才能更好的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更容易的达到天下太平。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人人都是以修养品性为根本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三纲领合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若修身这个根本乱了,则家庭、家族、国家、天下想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应该重视厚重的反而轻视鄙薄,应该轻视作为末节的反而重视,(此为轻重不分,主次不分),是决不可以如此的。

  这就称之为认知到了根本,这就称之为认识达到了极致。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注】:此版为朱熹版本。

  朱熹曰: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朱熹说:前面的经义是第一个章节。都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录,后面的十章是"传",却是曾子的见解,曾子的门人记录下来的。旧的版本多有错乱颠倒,现在依照程颐的校定,再参考经文,另外确定次序如下。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