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是如何把儒家思想一步步完善的

时间:2020-04-20 15:45:0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远古时期,人类有两种基本信仰,分别为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祖先信仰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祭祖,到现在还在民间广泛流行,在除夕、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都要进行祭祖活动,目的是为了缅怀和感恩先人,发扬孝道精神。

天地信仰则是寻求人类与神灵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追求人神与天地和谐共生,并祈求神灵保佑人类平安健康。在实施这些信仰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是人们在执行信仰过程中的一种隆重仪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带着虔诚之心来上香和献祭贡品,并且口中念念有词,载歌载舞。久而久之,祭祀活动就形成了人人都需尊崇的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经过漫长发展,到夏商时期,逐渐形成了“礼乐文化”,“礼”是指各种仪式的礼节和规范,“乐”则是仪式中伴奏的音乐,以及表演的舞蹈。

 21.jpg

百善孝为先

礼的繁体字为“禮”,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乃“行礼之器,从豆,象形。

从句话可以看出,“礼”字的原本含义是指祭祀活动中所用的神器,经过演化,被引申为祭祀时的宗教仪式,再到后来,“礼”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充,到今天泛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和礼仪规矩。

我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对礼乐文化一直十分重视,在宏观层面,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在微观层面,则认为是体现个人修养的根本。

然而,到了东周末年,实行“分封制”的周王室苟延残喘,气数已定,无力再对各路诸侯发号施令,各路诸侯纷纷自立门户,不再听命于周王室的号令。很快,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各路诸侯为了自身利益,连年争霸的局面,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22.jpg

孔子

西周建立起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道德,被这些诸侯破坏得体无完肤,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混乱的局面,用一个成语“礼乐崩坏”来概括。

也是在这个混乱时期,一个伟大人物横空出世,它就是有“大圣人”美誉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本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看到整个社会里失去信仰的人们,做事毫无顾忌,给国家和老百姓都带来了深重灾难,于是,他决定以一个仁者的情怀和智者的思想,制定一个能使整个社会和谐美好的规章制度,来扭转这个局面。

在这样的伟大使命下,孔子一边重新拾起礼乐文化研究,一边向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学习,如,老子,苌弘等人不耻下问,最终,他以礼乐文化为基础,并用自己的博学多才和真知灼见,创建了一个更有内涵,更有深度,更为利国利民的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到现在,这个思想体系依然对中华民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们的为人处世依然离不开它的指导。

 23.jpg

孔子拜见老子

到今天,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来概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五常”,它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中最核心的元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是每个人都需遵守的真理。

在儒家思想里,“仁”指仁爱、仁慈,人与人之间相处,若能以人为本,时刻为他人着想,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就是仁者。

义”指道义、正义,简单来说,就是指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往大里说,就是家国情怀。

礼”指礼节、礼仪,待人待物要彬彬有礼,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智”指智慧,是指一个人要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能把日常生活里的事物参悟透彻的人,就是智者。

信”指诚信和信用,说话做事要一言九鼎,古人对诚信非常看重,认为诚信是人们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若不听从会吃亏。

 24.jpg

孔子讲学

然而,五常当初并非一次成型,是经过了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大师不断推陈出新后,才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

孔子生活在东周晚期,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和思想家。这个时期,随着各个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强大,他们拥兵自重,对周王室的中央政权虎视眈眈,大有取而代之的架势,而周王室势单力薄,面对这些诸侯国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心地善良,志向远大的孔子看到这样的混乱局面后,为了规范人们的言行,在道德层面,首先提出了“仁义”说,“仁”是体现人道精神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必须通过仁爱精神来建立人人都可以接受的秩序与制度,才能保证整个社会正常运转。

义”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义利观思想的体现,倡导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不能见利忘义,重利轻义,否则,会助长人心不古的不良局面。

 25.jpg

论语

仁义”说中的“仁”,接着被孔子用在了政治观点上,随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主张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教化来治国,实行仁政,取得民心才是治国的根本。

在孔子的政治观点里,道德情操高尚的君主,宛如天空的北极星,会被许多星辰围绕,会受到众星捧月般的拥戴。

同时,在政治观点里,孔子又加入了“礼”说,是体现礼教精神的重要保证,在孔子看来,礼跟仁一样,都是人们在长期生活风俗和道德观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如若丢失,势必要引起社交和外交的混乱,因此,必须重视礼教制度。

就这样,大圣人孔子创建了儒家学说,制定出了“仁、义、礼”的基本框架,并开了一个好头,为后边两位儒家学说大咖完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26.jpg

孟子

孟子(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50年)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和伟大思想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距离孔子去世已有300余年。孟子在儒家学派的地位很高,跟孔子并称为“孔孟”。孔子被称作圣人,他则有“亚圣”的美誉。

孟子创建的“性善说”,对人性看法有着深刻洞见,深刻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成书于明代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的名言“人之初、性本善”,则完全来源于孟子的性善说。

作为儒家思想的顶梁柱,孟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给“五常”中增添了“智”的观点,进一步扩充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深度。

在政治观点上,孟子推行“德治观念”和“民本思想”,深化了孔子的“仁”说,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而孟子所说的“仁”,除过包含高度自觉之外,还具备教化功能。他认为,统治者对待自己的人民,应该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在关心疼爱的基础上再实行教导,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人民发自肺腑的拥戴。

27.jpg 

孔子讲学

作为君主,培养出高尚的德性是基础,这是施行仁政的首要条件,所以,孟子就号召“以德服人”、“有德者执政”,对那些采取武力和霸权征服他人的做法,通常很鄙视。

另一方面,孟子又认为,仁政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还应该扩展到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把仁政作为一条民本思想线索,联结起社会方方面面的运行,才是仁政的根本。

如果一个君主做到了这些,那么就称得上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智的实质就是明白仁和义的道理,并且在行动上循规蹈矩,不背离自己的初心。

这就是孟子对“智”的理解。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汉武大帝时期著名的大学者,也是儒家思想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对儒家思想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给五常中补充了“信”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儒家思想。

28.jpg 

董仲舒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看到西汉朝廷在官员的推举制度上,一直采用“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为准则,这个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有些言论甚至有扰乱社会舆论的危险。于是,董仲舒自告奋勇,在丞相卫绾的举荐下,向汉武大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这个观点的核心就是废除其他思想学说,只保留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官员选拔上,精通儒家学说的人士才能做官,并且要有熟练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清楚法律法规的技能。

汉武大帝听到这个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很快推行起来,随即,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国教”的地位,成为上到国家下到百姓人人都需遵守的规范,对今后大汉朝廷安邦治国、富国强兵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让汉朝建成了大一统帝国。

 29.jpg

五常

接着,董仲舒通过对孔子的“仁”说观点进一步剖析,从“仁”里边分离出“信”的概念,他认为,诚信是贤能之人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贤能之人若能在言论与行为上以身作则,做到诚实可靠,就会得到周边人的信任和拥戴,否则,声名扫地,臭名远扬。

更重要的是,信用对当权者来说,是立国之本,当权者言而有信,说话一言九鼎,老百姓肯定会诚心相待,不会做出欺上瞒下的事情。

可见,在董仲舒眼里,信用和诚信扩展到整个社会,无论对国家和百姓,都百利而无一害,是利国利民的基础。

当董仲舒把“信”的观点确定下来,他又将孔子的“仁、义、礼”和孟子的“智”,统称为五种“常道”,是可以与天地长久的思想法宝,自此,五常终于被完善下来,影响至今,成为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