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季中扬 张娜:手工艺的“在地同业”与“在外同行”

时间:2020-07-22 08:09:20 作者:季中扬 张娜来源:《开放时代》2020年第4期


  张孝德提出,目前正在发生的新能源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乡村文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乡村不仅在使用新能源方面具有城市不可比的优势,而且,其顺应自然,低能耗、低污染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倡导的新方式,让中国乡村成为生态文明载体的一元而存在,其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乡村本身,而是一种文明;另一方面,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高速信息网等工业时代的技术成果已经为人们生活在乡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40但是,张孝德忽视了一个问题,除了少数人出于对乡村生活的偏爱,如果在乡村没有稳定的生计方式,即使有新能源与“三高技术”,人们又怎会选择留在乡村呢?手工艺的“在地同业”恰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让乡村有人、有事做、有文化。因为手工艺的“在地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同乡同业,它总是以本地为中心的。吴重庆发现,作为打金中心的孙村类似行业的总部,成千上万遍布于全国都会城镇的打金店、打金工具及模具批发店,不过是总部经济的延伸与辐射,乡村是中心,城市反成了边缘,体现了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41总而言之,手工艺的“在地同业”聚集发展不失为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五、结语

  本文基于“同乡同业”概念讨论了手工艺的“在地同业”与“在外同行”的互动关系,发现手工艺的“同乡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在外同行”必须立足于“在地同业”。其一,手工艺与医疗、复印、网约车等行业一样,同乡之人之所以能在城市从事相同的行业,绝大多数是因为熟人之间的帮带,也就是说,“在外同行”的手工艺人离不开乡土社会关系网络这个重要的社会资本。其二,与医疗、复印、网约车等行业不同的是,共享着“地方品牌”资源的手工艺人在城市中即使没有同乡之人的帮带,也往往能够入行。这也就是说,手工艺的“同乡同业”者不仅有一定的来自乡村的社会资本,往往还拥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在外同行”的手工艺人既重视经营其社会资本,也重视维护其来自乡村的文化资本。其三,手工艺的“在外同行”与“在地同业”之间往往是“前店”与“后院”关系,或者说是“分部”与“总部”关系。因而,手工艺的“同乡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在外”往往以“在地”为中心,“在外同行”者始终难以割舍与“乡村空间”的紧密联系。

  由于手工艺的“在外同行”必须立足于“在地同业”,“小地方”是“大世界”的中心,“在外”的收益往往归向地方,这就给一些地方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政府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设计出手工艺“特色小镇”,形成了手工艺“在地同业”的当代新形态。另一方面,通过对手工艺“在地同业”与 “在外同行”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手工艺与乡村之间天然融洽,乡村可以成为手工艺产业发展的中心,这个特点提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即政府、高校、企业、地方可以合力打造传统手工艺的“在地同业”,“一村一品”,借助电商平台与现代传媒,搭建乡村与城市、地方与世界的多重网络,实现“在地”与“在外”互动发展,有效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问题、人才问题与文化问题。

  *本文系2017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7DH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I. Racz, Contemporary Crafts, Oxford: Berg, 2009, pp. 134-138,转引自占晓芳:《解读“手工艺”的西方视域》,载《民族艺术》2018年第5期。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页。

  ③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68页。

  ④[元]蒋祈:《陶记》,载《浮梁县志》,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刻本。

  ⑤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第173页。

  ⑥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⑦同上。

  ⑧紫砂花器,是指造型设计模仿自然界的瓜果花木、鸟兽虫鱼的紫砂器,其色彩也是利用紫砂泥本身千变万化的色彩,不用其他矿物颜料或化工颜料。

  ⑨绞泥,是指在制作紫砂器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搅拌、拍打、挤压成云纹、水波纹、旋纹、编织纹,以及山水、日月等写意形象的装饰技法。

  ⑩徐秀棠:《中国紫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11《重刊荆溪县志·分镜图说》(嘉庆二年刊本),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4页。

  12荣树云:《社会转型中杨家埠木板年画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7年,第29页。

  13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4页。

  14荣树云:《社会转型中杨家埠木板年画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第44页。

  15Robert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67.

  16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17[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页。

  18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载《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19刘永华:《乡土中国,有多“乡土”?》,载《读书》2016年第6期。

  20朱赛虹等:《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上册,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21吴世灯:《四堡书坊的经营及其特色》,载《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4期。

  22谢江飞:《四堡遗珍》,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23[清]杨澜:《临汀汇考》卷4,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

  24谢江飞:《四堡遗珍》,第11页。

  25C. J. Brokaw, “Commercial Publish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Zou and Ma Family Businesses of Sibao, Fujia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6, Vol. 17, No. 1, pp. 49-92,转引自刘永华:《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43页。

  26郑莉:《东南亚华人的同乡同业传统——以马来西亚芙蓉坡兴化人为例》,载《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27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28陈支平、郑振满:《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29浙江海宁、余姚、香港等地的皮草行业,加工、销售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南京禄口街道。浙江余姚县的朗霞街道是全球裘皮生产中心,每年生产占全国产量1/4的裘皮服装,据统计,其技术工人80%是南京禄口人。

  30R. Sennett, The Crafts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95.

  31王磊、赵辰:《“石匠村”的意义——窦村的石工传统与南京传统建筑地方性的关系》,载《东南文化》2005年第3期。

  32付晓东、蒋雅伟:《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载《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8期。

  33李景海、陈雪梅:《产业集聚根植性机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载《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34数据来自访谈资料。访谈对象:苏州镇湖街道办事处某主任,访谈地点:苏州镇湖街道办事处,访谈时间:2017年12月5日。

  35叶继红:《苏州镇湖刺绣市场调查与思考》,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6潘鲁生:《乡土中国的手艺农村——关于“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的心得》,载《光明日报》2012 年1月12日,第16版。

  37徐谭:《贵州雷山麻料村:“小银锤”敲出苗乡幸福路》,载《光明日报》2018年10月7日,第2版。

  38数据来自访谈资料。访谈对象:南京禄口街道办事处某主任,访谈地点:南京禄口皮草小镇,访谈时间:2019年9月5日。

  39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0张孝德:《城乡两元文明共生的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基于新能源革命、民族文化与 “三高技术”的三维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41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作者简介】 季中扬: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Ji Zhongyang, The Institute of Folklo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张娜: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Zhang Na, The Institute of Folklo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