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关键时刻:中国欧洲“碰肘”了

时间:2020-09-04 09:52:10 来源: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8月25日开始的欧洲之行已进入尾声,此行访问了意大利、荷兰、挪威、法国和德国。这是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后王毅的首次出访。外媒普遍认为,王毅此行旨在加强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反击美国要求其盟友拒绝与中国合作的行动,所谓 “蓬佩奥前脚刚走,王毅就来”。有媒体评论称这是中国向欧洲寻求外交突围的举措。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周三回应:“这种说法不准确,更准确地说,这是在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上升下,中国同欧洲国家的一次战略沟通。”“当今世界正面临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的抉择,而中欧在这些问题上有看广泛而重要的共识。”
  华春莹介绍,王毅同五国领导人和外长达成了三点重要共识:一是要坚持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行径。二是要加强团结合作,反对分裂“脱钩”。三是要维护中欧关系大局,妥善管控分歧。
  此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于9月1日至4日对缅甸、西班牙、希腊进行正式访问。《南华早报》评论称,中国高级外交官连续访问欧洲“史无前例”。
  的确,中欧关系在当下似乎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不能失去欧洲。
  1 王毅欧洲行:关键时刻中欧战略沟通
  尽管欧洲内部矛盾重重、意见并不统一,其影响全球事务的实力也在下降,但不能否认,它仍然是一股重要力量。以201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例,欧盟约为18万亿美元,超过中国(约为1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约21万亿美元)。这样一个力量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决定了中国所谋求的是让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与欧洲的合作,欧盟近年来也越来越在意中国。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5周年,原本有三场中欧峰会召开: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7+1),第22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以及默克尔邀请习近平主席9月赴德国(下半年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莱比锡市参加中欧特别峰会(27+1)。如无意外,中欧关系本会稳定、良好地发展。
  但很显然,中欧关系当下遇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意外。
  首先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上述三场中欧峰会以视频形式举行或延期。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外交官、政客因新冠肺炎问题对中国产生了误解。虽然中国对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是一些国家却不是很领情。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3月23日在欧盟对外行动署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冠状病毒大流行和它正在创造的新世界》的文章,对中国的“慈善政治”提出质疑。“这几个月来,中国失去了欧洲” ,德国绿党议员、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团长布提科夫如是说。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其次,美国试图联合欧洲打造“反华同盟”,蓬佩奥近期两度访欧,其演讲已堪称冷战宣言。王毅在罗马会见意大利外长迪马约时表示,“中欧关系的势头总体是好的,但目前中欧关系受到了外部力量的挑衅与破坏” 。这个“外部力量”,显然就是美国。
  第三,香港国安法的出台,也是扰动中欧关系的重要因素,即便是疫情期间得到中国大力帮助的意大利,也在王毅此行中表达了对香港国安法的密切关注。
  在这三重因素的影响下,中欧关系自然难言是蜜月期。
  不得不指出的是,中国外交当下处于“多事之秋”,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不断发难,从贸易、科技、军事等多个角度挑衅中国,中印在边界上的纷争也持续日久。安倍晋三辞去日本首相后中日关系也面临变数,日本防卫大臣河野太郎当地时间29日与美国防长埃斯珀在关岛举行会谈,在钓鱼岛、东海、南海问题上发表强硬言论。
  也因此,在当下这个微妙时刻,稳定与加强中欧关系,是必然之举。
  2 欧洲不会在中美冲突中选边站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王毅此行以碰肘代替握手。有媒体对外交部发布的相关照片进行了解读:二度抗疫中“碰肘”,重振风雨里“并肩”。个人以为,这种解读有些刻意拔高了。
  如果非要对此进行解读,我宁愿认为:“碰肘”意味着双方接触、合作,而不是“脱钩”,但与此同时,也有“握拳”,代表了疑虑、戒备。这才是当下中欧关系的真实写照。
  
  有学者认为,以2020年3月24日欧盟对外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公开提出“话语权之战”以及警惕“慈善政治”为标志,欧盟对中国疫情外交认知发生显著转变,日益从竞争与对抗的视角出发,地缘政治解读成为主导,在多个层面表现出对中国的战略疑虑。
  事实上,去年以来,欧盟开始着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强化了对中国的观察姿态,尤其关注中国在全球表现、经贸增长以及安全隐患等方面的动向。2019年4月布鲁塞尔欧中峰会前夕,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盟-中国战略展望》报告。该报告将当今的中国定性为“推广另一套治理模式的制度性竞争对手”、“经济竞争对手”,及“与欧盟有着紧密一致目标的伙伴”。
  欧洲疫情发生后,虽然中国对意大利、西班牙以及中东欧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受到所在国的欢迎,但在欧盟范围内被高度政治化解读,认为中国利用其成员国之间的嫌隙隔阂,实现自身的目标。2020年4月16日,欧盟贸易部长在视频会议后发表声明,提醒欧洲战略性企业警惕被掠夺性并购。尽管声明没有提及潜在的威胁,但参会者此后明确表示中国是主要的关切所在。
  王毅此行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发表演讲时表示,“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中欧双方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但不是制度性对手,而应是全方位战略伙伴。”
  王毅还说,“我们要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共同反对单边霸凌。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站在多边主义一边,倡导和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视欧盟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愿与欧方共同维护多边体系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捍卫公平正义和国际秩序。”
  王毅的演讲中的这两点其实意有所指,恰好回应了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的言论。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此前于欧洲多国大报发表文章呼吁,在针对“制度性竞争对手”中国的问题上,欧盟作为整体应保持“统一纪律”。他认为中方试图利用欧盟27个成员国中不同的观点为其所用,并在国际上促进中国式的“多边主义”。
  博雷利的言论凸显了欧洲对中国的战略疑虑,王毅此行能否打消这种疑虑,尚有待观察。不过,博雷利近来的言论虽然强调了中欧的分歧所在,但他也承认,中国不对欧洲构成安全威胁,欧洲不会在中美冲突中选边站。
  
  捷克参议院议长高调访台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此行中访问了非欧盟成员国挪威,这是中国外长时隔15年再次访挪,此前两国关系一度跌入低谷。但另一方面,就在王毅出访欧洲的同时,欧盟成员国,中欧国家捷克参议院议长不顾中国反对率团“访问”台湾,捷克正是蓬佩奥此前出访的国家。这凸显了中欧关系的复杂性。
  3 德法两国的天平倒向哪边?
  捷克毕竟是小国,无法影响中欧关系的大局,捷克总统府发言人也曾明确表示反对议长访问台湾。真正能够决定天平走向的还是德法两国,尤其是德国。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柏林是中美新冷战的关键战场,“与苏联的冷战在柏林打响并取得胜利。而眼看要在贸易、技术和全球影响力上与中国展开的冷战,也将在柏林打响并分出胜负。上世纪70年代棋高一着的大战略,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在中美之间建立同盟以遏制苏联。今日棋高一着的大战略,则是在美德之间建立同盟以反制中国。”
  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特朗普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即他未能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以对抗中国。
  
  事实上,特朗普与默克尔的关系向来不怎样,近期甚至进一步恶化。特朗普今年宣布从德国撤出部分驻军和增加对波兰驻军,默克尔近日表示,即便美国对德国制裁,也会将与俄罗斯合作的“北溪-2”号项目建成。而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力推欧洲“战略自主”,王毅此行当面向马克龙表示了赞赏。
  尽管欧美价值观共同体和战略盟友的性质不会改变,但利益分野导致具体问题上的分歧是必然现象。蓬佩奥此前的欧洲行就绕开了德法两国,问题是,德法才是欧洲执牛耳者,捷克、波兰之类的国家掀不起什么大浪花。
  目前来看,德法两国虽然在诸如人权、香港国安法等问题上对中国有微词,但调门不高,并未随美国起舞。与中国交恶,不符合德法两国自身的利益。
  德国总理默克尔王毅出访前就表示,德国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将推动欧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欧盟期待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第三方市场等方面有更多合作,同时希望欧中投资协定谈判取得新进展。默克尔还强调,应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并与中方保持对话。
  加强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反对“脱钩”,这也是王毅此行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这是目前中国与德法之间的共识。尽管欧洲对华战略疑虑在上升,特朗普政府企图离间中欧关系,中欧之间在一些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但决定双方关系的基石仍未动摇。
  中国不能失去欧洲,中国也不会失去欧洲。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