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周鸿陵:青年如何参与社会安全转型——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时间:2019-01-03 21:36:23 作者:周鸿陵来源:中国治理网 访问专栏


  自近代以来,中国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安全转型,二是和平崛起,三是世界秩序。今晚我们主要讲中国社会安全转型问题。

  转 型 时 代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直到21世纪之初,针对中国发展前途,世界有两个不同的声音。一种说中国发展有许多问题,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这叫中国崩溃论。一种说中国发展太快了,对世界造成了危险,这叫中国威胁论。

  其实中国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矛盾的地方。有一笑话,说一个外国人,观察了中国北京,上海,深圳,说发现了天堂。后来,他又看到了农村,看到了西部,他说,哎呀,我发现了地狱。中国确实存在着许多的进步:改革开放、人权入宪、保护私有财产权、GDP快速增长、第四大贸易国、申奥成功、“神五”上天、社会多元化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明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道德滑波、价值观念混乱、“三农”问题、教育问题、腐败问题、社会不公问题、国企改革问题、法律滞后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拆迁问题、费改税问题等等。

  对此,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都给过不同的解释。作为一个长期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机构,我们可以从社会转型这个角度来考察、解释这些问题。

  英国作家查里斯·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这是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令人失望的时代;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时代也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时代;这是直登天堂的时代也是直下地狱的时代,总之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最早引用这段话来说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是吴敬琏先生。那是在1998年,是在《改革》杂志社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时讲的。从1998年到现在,6年过去了,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时期。后来他写下一本书《我们正在过大关》,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在社会转型中应警惕拉美化。

  转 型 的 基 本 内 容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学界已经成为定论。但对如何界定社会转型则有不同的表述。有人把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表达为从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信息社会,有的人表达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等等。我们从社会转型的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转型就是从臣民社会走向公民社会。

  臣民社会的基本特点在政治方面表现为专制,国家权力毫无公共性可言;在经济方面,就是统制经济,任何人的财产权都得不到真正的保护;在社会方面,社会处于皇权直接和间接控制状态,几乎没有什么独立自治可言。

  公民社会的基本特点则是:第一,政治民主化,民主的基本特点就是政府由公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票箱子里出政权已经成为被当代社会确认为民主的一个基本标志。第二,经济市场化,即以明确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对包括私人财产权在内的产权进行保护,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第三,社会自治化,即以公民通过建立起维护自身利益的社会组织,在政府之外、在市场之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安 全 转 型 是 最 佳 选 择

  一般来说大家认为,中国社会转型可以上从1840年开始算起,传统社会开始解构,现代社会处于建构状态。还有一些学者,包括我本人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解构,在宋元时期就开始了。大家都知道在宋朝,中国已经出现了纸币,现代社会的萌芽已经出现了,可惜的是中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错过了许多机会没有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转型是在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面前开始加速的,从此中国社会真正的走向了转型的不归路。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有三种模式:第一,改良模式;第二,革命模式;第三,外力强制模式。其中前两种属于国家内部主导的转型,后一种属于国家外部主导的转型。改良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国,其特点是通过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来实现社会转型。革命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其特点是社会内部矛盾激化,社会转型通过暴力革命方式来实现。外力强制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其特点是社会转型通过外国占领强制来实现。

  中国社会转型历史时间很长,经过了许多曲折,改革和革命都曾在中国大地上实验过,都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甚至使中国走向动荡不安。在今天我们应该根据社会转型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确定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意愿的转型方式来完成社会转型。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中国先后基本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从殖民地边缘挽救了民族,使社会转型完全由中国人自行掌握。之后我们又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选择了市场经济,并逐步融入世界。今天,社会转型任务已经过半,其成就也被世人所肯定。在中国社会转型进入最后阶段时,我们应该在汲取其他国家转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确定中国社会转型的最佳选择。根据既积极推进转型又保持社会稳定的两个基本条件,采用安全转型是最佳选择。

  安 全 转 型 的 条 件

  社会转型是一场社会运动,决定社会运动的基本要件包括运动主体、运动方式、空间。对照安全转型的目标,其相应条件应是社会运动主体的公民化、社会运动方式的有序性、社会运动空间的包容性。

  社会主体的公民化是安全转型的首要条件。公民化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基础,决定了社会转型的性质。社会主体的公民化是社会转型的前提,没有社会主体的公民化就没有社会真正的转型,更不可能有社会安全转型。

  有序性是安全转型的实现方式。安全转型的标志是有序转型。有序转型的是通过社会主体的公民行动来实现的,在今天公民行动的基本方式是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现在,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各界所重视。2003年被媒体评为公民行动年,公民通过法律手段捍卫权利。今天《新京报》报道,中央政治局学习班,请一个社会学家来讲课,学习如何扩大民主,如何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其实,有序参与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中已经早有论述。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政界、学界的足够重视。直到最近两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群体事件进一步增加,一些人才开始重视有序参与的问题。

  社会保持足够的空间是社会实现安全转型的重要条件。社会空间不是指简单的“收”“放”,治理技巧毫无疑问有助于形成社会空间,但是要在社会治理结构和模式上营造社会安全转型的空间,则必须培育公民社会(1)。在公民社会发育的基础上,社会才有可能形成张力,这样社会安全转型才有可能在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

  我 们 如 何 参 与 社 会 安 全 转 型

  社会主体的公民化、社会主体的行为公民化、社会存在足够空间是社会安全转型的基本条件,我们参与社会安全转型也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参与公民教育。社会主体的公民化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开展公民教育,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投身这项事业。通过公民教育,提升公民意识,为社会安全转型准备人力资源。

  二是提倡公民行动。公民行动的最重要特点是有序性,但是对于长期处于传统社会的国人而言,通过有序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是缺乏经验的,掌握公民行动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提倡公民行动对推动社会安全转型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是扩展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解构传统治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公民社会的扩展将为社会转型提供重要的空间,使社会有了有效的缓冲地带,进而增加空间,为社会安全转型赢得时间。

  社会安全转型是中国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并且是解决和平崛起最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人民能够在确立现代世界秩序有所作为的基础,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通过理性的方式促进社会安全转型是十分有意义的。

  主持人:感谢周老师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进入讨论阶段,如果大家听了周老师的演讲,有什么需要与周老师交流的,可以写字条,也可以举手发言。

  问:我想请问周老师一下,现在公民教育的大致情况如何?

  答:总的来说国内公民教育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但是其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各界所认识,一些有识之士正在积极推动公民教育。最早推动公民教育的是李慎之先生、何家栋先生。我们就是受他们两位老先生的影响投身于公民教育的。近两年有更多的人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杨东平先生,他是一个知名的教育专家,他有一个民办机构叫“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他正在组织编写一套公民教育教材。包头的中学历史老师王玲也在编写《公民常识》。民间著名的学者丁东,也在公民教育的研究。郑州大学最近也成立了一个公民教育研究中心。除学界之外,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如官方已经公布了公民道德纲要。

  问:我听说前两年摩罗在联合一些人编写教材,这两年语文教材放开了,有的学校可以自主选用教材包括初中生的,现在是否可以通过把公民教育编进语文课本里?

  答:语文教材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它的课外读物、补充教材可以放开,在这些读物里当然可以加进公民教育的内容。广西出版社就出了一套书《大学语文读本》,那套书里面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公民社会、公民教育、公民意识的一些文章,其中我和茅老师的关于政治改革对话的一部分《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就被他们收集进去了。

  问: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有什么联系呢?

  答:公民教育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问:每个人只有从自己做起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但是我对社会的安全转型有怀疑,社会转型能够安全吗?我一直在关注“回龙观”事件,这个事件的起因和后果,那几个维权的被抓起来之后,一些人挨家挨户的敲门募捐,因为他们蹲在监狱里面是为了维护大家伙的利益去维护权利的,希望大家一百、二百元的钱作为律师诉讼费,去把他们从监狱里救出来,但受到的几乎全是冷漠,你觉得在这个社会环境下还会安全转型吗?

  答:转型时代就是希望和失望并存的时代,这是转型时代的标志。但是能不能安全转型,除了理论说明之外,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从社会实践层面最终取决于社会健康力量的增长。

  现在影响中国社会转型的力量有三种,一种是保守的力量,对社会转型采取抵制的态度。一种是极端的力量,他们他丧失了对这个社会安全转型的信心,开始迷信暴力,期望使用极端的措施。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受千百年的传统影响,要看到极端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有个传说,说总理到一个村子视察,问一个老大爷还缺少什么?老大爷说什么都不缺了,就缺陈胜、吴广了。对此,我们无法判断其真实性,但确实反映了一些人的思想倾向,值得重视思考。第三种力量就是健康的有序的力量。这个判断是在1999年春天做出的。1998年年底,我和茅于轼先生写出《关于政治改革的对话》,提出了推进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之后,又写出了《关于政治改革对话之二》,在对话之二里,分析了这三种力量的较量和博弈将最终决定中国以什么方式来实现社会转型。现在社会现实是三种力量是在赛跑,我们应该促进健康力量的增长,在健康力量成为主导力量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安全转型;在保守力量成为主导力量的时候,这个社会根本不可能转型,甚至有可能成为“拉美式”社会,这是令人担忧的;在极端力量成为主导力量时,暴力革命真有可能发生,中国社会可能会长期陷入无序之中。从现实理性角度出发,我们既不同意拒绝转型,也反对采取暴力方式转型,我们希望能够安全转型。但是能不能安全转型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也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能不能用理性的公民意识,通过公民行动,通过扩展公民社会,来实现社会安全转型。

  问: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向前的,这一点大家是肯定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城市下岗职工以及高失业率问题,还有其他一些比如说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些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我想问:您定义的安全转型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的安全转型?是不是说实现小康社会才是社会安全转型?还有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国家这种社会要实现安全转型,其根本是取决于农村社会,这种转换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解决“三农”问题。

  答:小康社会和安全转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说小康社会,未必就是现代社会,因为定义小康社会还主要是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虽然一些人对小康社会做了很多扩张性的定义,包括社会制度、秩序、政治文明等等,但是谈到小康社会,人们还是更多的从物质基础来定义的。对“三农”问题,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三农”问题是由社会转型不到位引起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三农”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实质就是一种农民非公民化问题。因此如果不进行社会转型,可以说“三农”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或者说想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

  问:关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请您谈谈。

  答:我认为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上,应该城市和农村是平等的,甚至要向农村倾斜,为农村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1998年,我曾经在《福建改革》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谈到教育问题也谈到农村教育。中国的教育问题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教育经费占我们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还排在一些非洲国家之后。我们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对教育的普及做得远远不够,扩大教育经费支出。二是城乡差异,在建国后中国战略发展长期一直是重城市轻农村,教育也是如此,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现在必须扩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加速改变这一局面。

  问:相对于安全转型,中国公民教育大致需要多长时间?

  答:这个问题是不是说,只有转型的国家才重视公民教育呢?了解一下世界公民教育状况,你会发现,在发达国家里,现在仍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一些国家还定期修改公民教育纲要。这说明在现代社会里面,仍然需要公民教育。其实公民意识像其他教育一样是可以传承的,就像我们接受老师传授其他知识一样。因此,公民教育只是为安全转型提供了基础,它比安全转型更具有长期性,已经完成转型的国家只不过是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空间而已。

  问:公民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你认为东西方是否有不同的标准?

  答:在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村子的时候,在公民世界正在形成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基本价值在逐步融和的过程中,世界上会产生一个被大家基本认同的定义的。

  问:美国人是否就是世界公民的榜样,你认为美国社会就是最完美的现代公民社会吗?

  答:实际情况是美国人也在搞公民教育,并且就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公民教育的内容在增加,如环境保护,如社会性别,因此现代公民社会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永远的榜样,只有在某些方面一时的领先。此外,从世界范围来看转型还没有结束,现代社会仍在锤炼之中,因此说美国社会就是最完美的现代公民社会是不准确的。

  问:我提一个题外问题。我们知道周老师你提出了公民主义理论,并且提出了人类社会核心价值,我想了解一下你说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问:在臣民社会只有公民理想,而没有公民,不知道这种看法对不对?

  答:不完全是这样,人和制度互为因果。另外,公民和公民社会也不可能一夜到来。社会演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有个大多数问题。作为社会转型的主体的转变,也有一个从少数到多数的过程,只有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成为公民时,社会转型才可能不可以逆转。因此作为当代中国人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为推动社会安全转型做出贡献。

  公民教育网(www.citizenedu.com)首发

  本文为北京新时代致公教育研究院院长周鸿陵2004年4月28日晚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的部分内容。

  (1)公民社会有两个用法,在此是从公民根据自身需要组成社会组织的意义上使用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