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共建万物和谐美丽世界——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综述

时间:2021-10-17 05:2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阅读:5336


图① 国家森林乡村江西新余仙女湖区白田村铃阳湖生物多样性湿地。赵春亮摄(中经视觉)

图② 白鹭在象山森林公园内飞舞(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 象摄

图③ 这是2021年5月拍摄的海南长臂猿B群幼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新华社发)

图④ 时隔120多年,我国再度发现野生濒危植物华白及。这是7月8日拍摄的华白及的花。

10月14日至15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球的近2000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论坛。与会人士围绕“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携手谋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是参加论坛的国内外各界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

“大自然生态系统气候调节功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恶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影响了人们从自然中获得众多裨益的机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平台(IPBES)执行秘书安妮·拉瑞高德瑞,在以“IPBES:为生物多样性政策和行动提供科学参考”为题的视频演讲中忧心忡忡地说。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未来10年全球携手的方向与着力点。”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说。他表示,2021年至2030年是全球生态保护和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时期,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把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成立了中央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组织制定并将陆续发布“1+N”政策体系。

“达到‘双碳’目标,中国要用3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70年的历程,怎么实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朴世龙在论坛上建议可依托青藏高原先天优势,打造负排放先行综合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典范区,建成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生态文明高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建议,构建“双碳”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行动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化科技、财税等保障,不断完善碳核算标准体系,解决“有法可依”“有路可走”“有器可用”的问题;统筹考虑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战略定位、发展水平以及控制碳排放的责任、潜力和能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遵循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从“源头—过程—结果”全方位角度,做好碳减排与环评、能评等制度的衔接融合,实现中央提出的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成为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对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物入侵也产生重要影响,是导致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重要原因。”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程志强说。程志强认为,清洁能源是联系气候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色纽带。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开发的规模与速度,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将从源头上消除碳排放,推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促进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

如何实现科学保护和修复

生物多样性如何实现科学保护和修复,也是这次论坛的焦点话题。

“为了实现到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愿景,我们必须着眼于全球和国内的领导力,全球综合的、具有雄心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未来之路。”出席论坛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

“全球食物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推手。在过去50年中,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作物生产或牧场,是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了生物多样性完整。数据表明在面临灭绝危险的28000个物种中,农业对其中的24000个构成威胁。”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的樊胜根在论坛上说。樊胜根认为,由于畜牧业生产对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影响巨大,全球转向植物基础饮食将有利于世界各地人口的饮食健康,并有助于降低流行病的风险。保护土地不被转换或开发,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在闲置的农田上恢复原生生态系统,将为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更多机会。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说。然而,据生物多样性国家评估报告,爱知目标只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不过,截至2019年,中国已完成16项爱知目标,在全球处于较好的水平。任海建议,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强化科学和技术支撑,开发更有效的方法并出台指标体系和指南,加强宣传教育,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避免先破坏后保护。

“物种生存和死亡的关键因素是留给它们的合适栖息地的数量。如果我们保护全球一半的地表,受保护物种的比例将达到85%或更多。”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说。高吉喜表示,现有全球保护地体系对重要物种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保护地面积远小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需大幅提高保护地面积,中国生态保护红线是可借鉴的模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如何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明确决定我们的未来?尽管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是我们迫切需要结合政策、措施、行动和激励机制,以应对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的当前的和持续的驱动因素。这使我们确保公平和公正地分享生物多样性的会议,尊重土著人民和当地社区的需求和权利,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我们还需要确保能够调动的资源和工具,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的道路。”伊丽莎白·穆雷玛说。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是来自全球的嘉宾在论坛上普遍关注的话题。

“今天我们代表国际社会齐聚于此,学习中国创新发展模式方面的经验和成就,而这些都是来源于务实的、环保的、可持续性的理念。”伊丽莎白·穆雷玛说。

“5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施一户一岗管护,让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过上好日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在论坛上说。三江源国家公园山大沟深、条件艰苦,试点区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通过给每户牧民安排一个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开展黄河源环境教育、澜沧江漂流生态体验项目,当地民众在保护中实现脱贫致富。

曾为贫困革命老区的山东省蒙阴县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范。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在论坛上向全球嘉宾分享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经验。几年来,蒙阴立足生态基础,大力发展果、兔、蜂、菌四大富民产业,成为中国桃乡、中国蜜桃之都,构建了“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三大循环链条,发展壮大了生态旅游、生态研学、生态康养等产业。如今,蒙阴森林覆盖率62.2%,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全县果农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以上,成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亿利资源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赵晋灵在论坛上分享了“死亡之海”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经验。库布其沙漠曾是飞鸟难逾越的“死亡之海”,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价值3.49亿元,动植物由100多种增长到530多种。

“中国民众关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和选择,均在发生重大转变。55%左右的民众认为,保护环境会带来很多新的经济机会,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在题为“生态文明如何改变中国”的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基于网络调查和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明生态系统与其组成的物种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在理念上回答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中国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愿景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期待各方通过战略性、多学科对话和其他一系列措施,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进一步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共同努力实现高质量、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早日走上恢复之路。”在闭幕式上,伊丽莎白·穆雷玛总结说。(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 赵田格格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