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金建方:生态主义对历史周期律的理论解读

时间:2021-04-09 17:22:25 作者:金建方来源:生态主义阅读:9828 访问专栏


  主导人类历史兴衰的主线,就是先由经济关系的演变开始,进而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最终又影响政治体制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因而,在整体上,会呈现出一个周期性的上升与下降的循环过程。其中,价值观的变化,起到标志性的作用。

  一个社会,在它上升期内,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原因,“独立自主价值观”居于社会主导地位。而在同样一个国度里的社会,在它衰落期内,也是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原因,“依附享有价值观”则会居于社会主导地位。这条兴衰主线----历史的周期律,有着其深刻的自然哲学理论基础。

  本文运用生态主义理论,揭示了隐藏在这个周期律背后的自然生态关系,说明如何才能维持住社会兴盛不衰的基本原理。

  虽然史料栩栩如生,但出于科研目的,我们仍然需要知道,隐藏在历史周期律背后的自然生态关系究竟是什么?那蕴含在其中的哲学原理,又是什么?

  生态主义需要在理论上,对历史周期律现象进行剖析,并给予明确说明。

  作为主导人类社会兴衰的周期律,有着其深刻的自然哲学基础。生态主义作了如下的理论解读:

  1、生物体与生物体行为法则

  人作为自然界的生物,首先就是一个生物体,并需要遵循生物体法则来行为。生物体法则不仅说明了人与生物的自然生存方式,也为研究人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了基本依据。生物体具有以下五种基本行为法则:

  (1)需要法则。生物体一般具备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以及成长发展的需要。需要是生物体的原动力,也是推动生态体运行的主要动力之一。

  (2)活性法则。生物体具有生长力、自主性、能力性和应激性等生命基本特征,要求一定的自由弹性发挥空间。生物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并进而有可能会演化出各种“智能”。活性法则表明。对人和其它生物体的使用与物理性机械的操作不一样,不可能单凭指令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应该考虑到生物体的差异性、内在能力、经验、潜能、积极性、以及欲望等因素,采取特殊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

  (3)竞争法则。生物体通过竞争分出优劣,优者胜出、劣者被淘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与社会法则,还是游戏法则和体育比赛的法则。竞争法则表明,应该以此原理设计出适合生物体发展的机制,保持效率和活力。

 

  竞争法则适用于人类活动各个方面

  (4)适应法则。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体有可塑性,应该适应它所承担的角色。生物的适应性决定生物可以被驯服和改造。人类也一样,通过教育、培训和工作历练后,能够适应新环境和新的角色,完成好本职工作。人作为生物体,其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被指导,纠正,培养,训练和改造。

  (5)遗传与变异法则。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样现象叫变异。生物体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的本能、精神、思想与行为方式,均会延续和传承下去,绵延数代,形成一种自有的特质与特征,或者群体性的特质与特征。人类社会中的风俗习惯的形成,人类思想与文化的传承,均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法则相关。

  作为生物体的人,一定是依据生物体法则来行为的。但是,人生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活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因此,人的行为方式,同时也会受到生态体法则和规律的影响,并被它们所支配。

 

  2、生态体与生态体法则

  生态体法则和规律,是主导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本法则。

  (1)生态体的概念

  从人体构造到人类社会组成,所有生命物质的活动,包括地球生态圈,都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A、有个空间的边界限定;B、边界是半开放的,外界资源可以进入,里面资源亦可以输出;C、边界内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共同组成;D、边界内的物质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因而又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我们把这几点总结起来,形成一个新概念——生态体(Eco-Entity)。

  那么,什么是生态体?生态体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形成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生态体”自身就是一个运动循环体,它由不同的功能组织部分和流程化的系统功能组织部分构成。这些功能组织部分在运行中要保持自身平衡,也要保持彼此之间的平衡。当生态体内部组织成分发生变化,其运行中的平衡关系也往往会发生变化。

  对人类生存而言,主要有五个层次的生态体:地球生态体是第一层次的生态体,是各种生态体的母生态体。人类社会是第二层次的生态体。它既是地球生态体的子生态体,又是国家与地区联盟的母生态体。国家是第三层次的生态体。它既是人类社会的子生态体,又是社区、社团与公司的母生态体。社区、社团与公司是第四层次的生态体。它既是国家生态体的子生态体,又是人体的母生态体。人体是第五层次的生态体,是社会存在最基本的生态体。

  (2)生态体的法则

  生态体不是生态资源的简单集合。它是一个以生命物质为主的组合,是一个结构相对稳定,能够自行循环运行的整体。虽然每个生态体都不一样,但它们还是有共同的法则。

  生态体法则(EcoentityRule)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为生态体的构成性的法则(构成法则)。第二种为生态体的运行性的法则(角色法则和循环法则)。第三种为生态体的变化性的法则(变化法则)。这里,我们只谈生态体的“角色法则”。

  (3)生态体的角色法则

  生态体的角色法则:在生态体中承担特定功能的组织部分,称之为“角色”。角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协调统一。充当角色的生物体应该适合该角色,其基本功利活动应该与担当的角色相一致。生物体(Bio-entity)在充当角色过程中,即以合作方式,又以竞争和优胜劣汰方式,高效发挥角色功能。

  生态体的运行动力主要来自生物体的生长、生存和繁育的需要。在自然界中,生态体通过草地、树林、动物等生物形态来实行物质交换和循环,各种生物形态和其特定的功能结构,形成了“角色”间的关系。例如,树林是自然界的一种角色,草地则是另一种角色。树林这个角色,由众多的树木组成。每一棵树就是单独的生物体。草地也一样,是由一棵棵草组成的。

  但在“角色”之中,处于同一空间的植物之间,为争夺阳光、水分和土壤肥料展开激烈的竞争。树和树之间要展开竞争,草和草之间也要展开竞争。食草动物为争夺草场、水源也要竞争。肉食动物为获得猎物也要厮杀争斗。同样的情况还表现在公母动物交配上,公兽之间的竞争或母兽之间的竞争等等。

  角色可以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中的工作职务或工作岗位,也可以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或一类工作,也可以是一个大类的集合概念。

  角色是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组织内分工、家庭分工的产物。一个角色可以由不同的人来轮换承担。角色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上下垂直的领导指挥关系,例如公司中的董事长、总经理、总监、经理、主管、员工等。但是,角色之间的关系也经常表现为横向关系,例如丈夫和妻子、供应者和需求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讲,角色也是维护组织运行,发挥特定功效作用的职位或岗位。

  在社会生态体中,许多社会角色的功能,也是通过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来完成的。例如一个产品的供应,例如电冰箱,则需要众多厂家生产,并在市场上竞相销售,让消费者自由选购。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高效实现电冰箱供应者的社会角色功能。

  一个生物体可以同时承担多个角色,并在不同角色中转换。例如一个人,在家里是父亲角色或丈夫角色,出门开车是司机角色,到单位后是经理角色,出门旅行是旅客角色,到医院又是病人角色。每个人扮演不同角色,就要遵守该角色规则和职业伦理道德,以及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同时会享有权利,承担责任。而一个角色又需要众多生物体去竞争,选择最适合的,淘汰不适合的,例如对经理职务的竞聘、考核、奖励、处罚、除名等。

  生物体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体应适合角色,而角色因生物体而发挥作用。角色中的人与率性而为的自然人不一样,自然人不在其位可以不谋其政,但角色中的人在其位就得谋其政。角色中的人被赋予责任和使命。

  B、角色中的生物体以相互竞争或竞赛为主要关系方式,也包括互助合作的关系。生物体的功利活动,通过竞争的激发和优胜劣汰的选择,或者通过互相合作的集体力量,就可以高效达到角色的功能作用,与生态体的目标相一致。

  C、角色之间的生物体以依存或制约为主要关系方式,行使各自的功能角色,保证系统流程通畅,平衡各系统间的运行关系,从而构建出完整的生态体及其运行机制。

  老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老师对学生是教书育人,学生对老师是尊师受教。学生只是一个角色,充当学生的是具有生物体特征的自然人;老师也是一个角色,由那些具有不同执教能力的人来承担老师的工作。在学生角色之中,例如一个教室内30个学生之间,是按生物体法则来竞争的,胜出的学生获得“优”或“良”的成绩,“败”出的学生获得“中”或“差”的成绩。好学生进入重点中学,又进入名牌大学。差一些的学生进入一般的大学,再差的学生则无法考进大学。老师角色中的生物体人也是同样面临竞争的压力,好的老师评为一级、特级或正教授等等,最差的老师被淘汰出局,退出教师队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老师和老师的关系是角色法则应用实例之一。如果再加上学校的管理,以及招生与毕业环节,就可以形成一个学校教育的系统流程了。

  角色法则是一个大法则,它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社会组织结构,与充满生机活力的竞争机制统一起来;把生物体法则(Bio-entityRule)与生态体法则统一起来。

 

  3、角色法则在社会领域的运用

  依据角色法则,角色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平衡协调的关系。例如:雇主和雇员,工人和资本家、农民和地主、开发商和房产主、学生和老师。如果我们逆向运用角色法则,去鼓动工人大罢工;发动农民斗地主,分浮财;鼓励开发商去占民房,抢土地;支持学生批斗老师;支持群众揪斗领导干部;社会将会呈现出十月革命、土地革命和文化大革命的那种社会动荡状况。当然,社会动荡有的具有正面进步意义,有的具有反面破坏意义。天才的革命家知道怎样发动民众,制造动乱后颠覆旧政权。角色法则的逆向运用,从反面证明了角色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角色中生物体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处理不当,会窒息生态体自身的活力,危及整体运行。中国社会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全面实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农民参加农业生产集体劳动,按出勤的劳力领取“工分”后再换口粮;工人在工厂劳动,按评级后的工资待遇每月领工资;干部和知识分子,均按各自的级别获得固定收入,人们不必去考虑如何竞争的问题。这个“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到1978年时,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得不开始漫长的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已持续了四十年。实行同样经济体制的苏联,在1991年彻底解体,分离出若干国家,分别开始了各自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

  凡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均了解,当时的政府,用以管理国民经济的机构非常庞大,体制也很完备,且十分严密,可以说是“角色”齐备了。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并没有处理好角色中的人和企业的关系,没有能利用好市场机制,也没有设计出一个成功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去调动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决策者应注意:不仅要处理好角色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处理好角色中的生物体之间的关系。

  一个小故事引人深思。中国北方地区有个农民,又称“老乡”,赶着一头毛驴驮着重物上山坡。快到山顶了,毛驴不肯走了。于是,老乡就用鞭子赶,毛驴不动。老乡又用缰绳牵,毛驴还是不动。最后,老乡想了个办法,用一把青草逗着喂驴,毛驴为了吃到青草,随着老乡上了山顶。故事中用鞭子赶毛驴代表威权和处罚方式,用缰绳牵毛驴代表用文化和道德方式,用一把青草逗着喂驴,代表了市场和利益方式。

  在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民,用政治批斗和处罚,用政治说教和表彰,都不能让农民产生劳动的积极性。到了分田到户的大包干时期,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攀升,各种食物供给非常丰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国有工业和商业企业股份化改造之后。经过改造或私有化的企业,大多数均由亏损转入赢利。

  事实证明,越能融合生物本性,越接近客观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体制,越具有生命力。

  因此,破除行业和区域垄断,保护中小企业,帮助弱者,扶持新生事物,建立起在平等基础上的公平竞争机制,应该是执政者的一项主要的政策,也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政策。维护公平竞争是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前提与保障。

  生态主义的“机理论”,揭示了维持住社会兴盛不衰的基本原理。

 

  *金建方:世界生态社会科学协会会长

  上海超序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