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孔祥智 张喜才:中国农产品价值链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2-11 01:39:59 作者:孔祥智 张喜才来源:爱思想阅读:1038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拓展的过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乡村振兴首在产业兴旺。而农产品价值链收益能否不断增加,利润能否留在农村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产品价值链不仅涉及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更影响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值链的变化历程,农产品价值链的产业环节由生产不断向流通、加工、旅游等环节延伸,土地、资金、技术、组织等支撑要素不断完善。但农产品价值链依然存在整体水平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农民收益分享不高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不均衡、不充分的农业向高质量农业发展转型,这势必要求农产品价值链随之发生变革。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次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现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推进,产业环节由最初的农业生产环节,逐步向加工业和服务业延伸,但农产品价值链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农业产业整体附加值小、保值增值效益较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价值链涉及产业环节多,与生产(种植、养殖)、物流、配送、加工、批发、零售、旅游、环保等众多产业紧密相关,并需要土地、资金、技术等基础要素支撑,农产品价值链利益分配主体众多,使得农民收入增长不显著,利润难以留在农村。如何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大问题。只有不断提升价值链,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富裕,有效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从价值链的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值链变迁过程,分析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农产品价值链是指农业———食品系统中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主体构成的增值链,包括农产品生产者驱动、农产品购买者驱动、协调组织推动的价值链模型及一体化的价值链模型等多种形式。Bylund将农产品价值链分为种源培育、实际种植、产品加工以及最终产品整合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或农户所控制。张晓山、刘奇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促进农业与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旅游、环保等产业结合,上游环节还可以延伸出如“育人”(职业农民培训)、“育金”(培育金融组织)、“育种”(良种的育繁推),下游环节可以延伸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产业链的分析研究等,中间环节还可以派生出设计、包装、仓储、运输、展销等环节。戴孝悌依照附加值和盈利率将农产品价值链归结为“三高一低”的格局。农产品价值链前向延伸的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管理等产业链前端链环的附加值和盈利率较高,农产品价值链后向延伸的农资生产、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等产业链后端链环的附加值和盈利率相对较高,农产品价值链横向拓宽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链环的附加值和盈利率高,而处于中间的耕地、播种、施肥、收获等直接生产环节则附加值和盈利率最低。李红霞、周可认为,农产品价值链具有“半微笑”特征,即农产品的生产、储运、深加工和销售四个环节,其价值增值逐渐增大,根据“微笑曲线”原理,中国一切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应当利用条件努力向上下游延伸,尤其是向下游延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竞争力。洪银兴、郑江淮认为,农业本身会提出提高附加值的要求,在持续多年的城市化之后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和标准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刘林青、周潞研究发现,世界五百强中的“涉农企业”大多已在中国完成初步布局,逐渐开始影响甚至改变中国农产品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架构,农产品有被“挤出”的风险。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曹昱亮认为创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唯有延伸和拓宽农产品价值链条,将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转变为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农产品价值创新为核心的工业再造和商业经营。张光辉、张凤超等认为,应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市场功能,转变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上的角色定位。叶兴庆认为,中国农业与国外农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农户与国外农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包括农户或农场在内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应提高政策竞争力,促进利益联结。

  综上,已有的研究对于农产品价值链的内涵、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于农产品价值链发展历程和趋势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农产品价值链划分为生产、流通、加工、销售、旅游等产业环节,将土地、组织、技术、资金作为支撑要素,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值链变迁的轨迹。然后总结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三、中国农产品价值链变迁过程分析

  1.农产品价值链的放开与突破:1978~1997年

  在这一阶段,农产品价值链产业环节较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推动了种植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价值链支撑要素中政策要素和组织要素作用较为突出,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业及农村地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支农资金投入的不足;农产品价值链分配中农业产值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均出现较快增长,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较低,农产品价值链较短。

  (1)在农产品价值链的产业环节中重点发展的是生产和流通。首先在生产环节,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多元发展,生产总量大幅增加。改革开放前,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造成农业内部结构单一,比例严重失调。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业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开始逐渐调整生产端的结构。家庭承包经营和多元化农业结构政策大大减少了对种植环节的严重束缚,极大释放了农业的生产潜力,加之价格普遍提升,中国农业生产总量快速增长。1997年,粮食产量接近5亿吨,比1978年增加2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左右,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棉花、油料、花生、甜菜、烟叶产量分别达到460.27万吨、2157.38万吨、964.79万吨、1496.79万吨和425.12万吨,分别为1978年的2倍、4倍、4倍、5倍和3倍。1978~1997年,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1997年,肉类、蛋类、奶类产量为5953万吨、2080万吨和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为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农产品价值链的生产环节结构不断调整,总量快速增长。其次,在农产品价值链的流通环节。由于生产环节的产量快速增长,农产品价值链流通环节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开放和突破。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的种类不断减少,然后是合同订购,实行双轨制,随之不断减少合同订购数量,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2)农产品价值链的支撑要素主要是土地政策和乡镇企业。一是土地承包经营。土地政策是农产品价值链放开的基础,土地承包经营从一开始的试点到1982年得到中央一号文件的承认,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1984年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土地承包经营释放了农民经营自主权,也为农产品价值链延伸和增值奠定了基础,农户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向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进行探索。二是在组织要素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是农产品价值链延伸的重要组织依托,1997年乡镇企业发展到2015万个,实现增加值207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7%,上交国家税金达1526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4%。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乡镇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为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间接促进了农产品价值链延伸。三是资金要素供给不足。农业主要依靠农民个人或合股集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资金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3)农产品价值链分配中农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均出现较快增长,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较低,农产品价值链较短。1979年国家同时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幅度达24.8%,1994年和1996年国家又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40%。因此,农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到1997年达到23788.36亿元。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1982~1986年连续出台5个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农产品服务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到1997年加工业、服务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7181.14亿元和7148.7亿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近10倍和7倍。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在90年代中期却低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都比较低,而之后农业产量快速增加,价格提升,总产值增速更快,所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较低。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