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韩长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时间:2019-04-01 10:38:53 作者:韩长赋来源:《求是》2019/07阅读:52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了原则要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系统全面部署,硬化实化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安排。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采取超常规的政策举措,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优先位置;在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提出了“四个优先”的明确要求;在2018年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提振了信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的“三农”理论的创新发展。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三农”问题,引领推动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论断,坚持不懈地对科学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并深刻阐释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总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对工农城乡发展优先序的战略考量,强化了对农业农村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导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顺应了城乡演变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抓住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对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关于工农城乡关系问题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这是包括“三农”发展在内的国家整体战略。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裕、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的。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仍将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农民落在现代化进程之后,既不符合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当前,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不把农业农村发展摆上优先位置,拿出过硬办法,就无法补齐这个短腿短板,确保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重塑我国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过去,我们靠工农产品价格和城乡要素“剪刀差”支撑了大规模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现在,城市对农村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虹吸”效应仍在持续。如果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万美元,城市常住人口比重已接近60%,到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建立起向农村倾斜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已经具备条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全面改善,为加快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都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财政增加投入的能力和条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为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城乡经济和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日益成为稀缺资源,越来越多城里人向往田园风光,乐于望山看水忆乡愁,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成为可能。在这个关键时候,中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符合发展阶段,符合国情农情,恰逢其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完全有条件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准确把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这为我们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划出了重点、明确了方向。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要切实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四个优先”要求落到具体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财政投入和工作重点摆布上,建立健全与优先发展相配套的工作推动机制和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三农”事业需要。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从目前情况看,“三农”工作的领导和推进机制、“三农”干部队伍和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还不能很好适应这一要求。一些地方对党管农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淡化,实际工作中“三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少干部对农业农村情况不够了解,和农民聊得来、说农民听得懂的话还不多;甚至部分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要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压实市县两级的责任,特别是推动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要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将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和基层一线,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近年来,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素不平等交换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人才、资金和土地还在大量流入城市,农业农村“失血”问题仍很严重。比如,搞城市建设主要征占农村土地,但全国土地出让收益支出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还不到30%,“取之于农、用之于城”问题突出;每年新增160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持续外流,老一辈农民逐渐退出,“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金融主体供给不足,产品供给单一,农民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强化制度性供给和政策安排设计,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格局,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让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

  加大公共财政倾斜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将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补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多年的欠账,急需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农业农村建设面广量大,很多项目都是公益性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少数有回报的也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本慢,必须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据粗略测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成农村厕所、生活垃圾和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需要建设资金超过3万亿元。我国大多数县乡财政都是“吃饭”财政,村集体经济家底普遍较薄,甚至还有不少零收入的空壳村。仅仅靠农村农民自身的力量,靠现有资金筹集渠道、投入力度,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项目,很多还是“撒芝麻盐”,钱不能拢起来用,解决不了大问题。为此,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加快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配置到农业农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