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专访 | 河南修武县委书记郭鹏:提升乡村审美,是乡村振兴的另一条路径

时间:2021-04-24 08:00:00 来源:不可思议的修武阅读:12660


  以上,就是修武选择美学经济的整个心路历程。它既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实践和理论相伴相生的过程。其中如何把美学运用到县域经济发展中,这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我们也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包括县域季度观摩、成立美学办、聘请各方美学专家做指导、和乡镇基层干部共同研究,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当天的论坛上,来自南京的美学教授潘之常老师,他在一篇演讲中谈到几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简单提炼出来就是,美是一种生产力,是和科技并驾齐驱的生产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们也认为,如果只重视科技而不重视美学,会失去很大一部分生产动能。西方很多产品并不是科技含量有多高,而是它的审美和设计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家居产品。如果我们能把美学当做和科技同样重要的生产力,那么生产力会在现有水平上翻番。第二点是,审美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这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改变,就是除了科技之外,还有美学的提升。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传统文化,强调乡愁,这些都是美学的范畴。有了这样一个概念,美学就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而且我们还把美学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很好的结合,给予新时代的中国超越西方工业文明的话语优势。这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另外还有一个观点来自我们修武县美学经济总顾问、北京师范大学邱晔老师,她谈到现在总认为有市场之手、政府之手,但其实还需要一个美学之手,过去是忽略了。加上美学之手,可以让社会有更好的运转。

  (二)乡村振兴和美学经济之间的关系

  界面艺术:作为海归博士的县委书记,您在一次活动中发言“作为一个人口小县、工业弱县和文化旅游资源强县,修武县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摸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可否谈谈修武县在挖掘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是否有过借鉴国外的美学经济发展案例?乡村振兴与美学经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在民国时期,也有过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海归知识分子掀起的乡村建设的实践运动,而在当下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又有着不少新的情况。比如,面对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的乡村人口结构,如何进一步用美学经济吸引年轻人回流,加入到建设美好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大潮中?乡村振兴最终指向的考核标准会是什么?

  郭鹏:我在国外学习生活时有一个明显感受,西方很多建筑历经百年都保留得很好,没有进行大拆大建,就算现在看来都有着不小的美学价值,而中国的不少建筑普遍缺乏美学设计,很多时候都是拆了重建,而且只注重功能性。第二,国外对在地文化非常重视,有一种很自然的文化自信心,而国内一部分人对自身的文化自信心不足,总是感觉穿西装、吃西餐、用舶来品,才是好的。总书记讲过中国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和西方文化进行平视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做好,而一定要用舶来文化呢?这就让我在乡村振兴的基层工作中意识到我们忽略了乡村自身的文化挖掘,过于看重外来的建设形式和资源,而忽略了在地文化的价值。通过乡村美学实践,我深刻意识到在地文化才是有差异性的,有特色的,更有价值的。第三,我感受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痴迷和崇拜的,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却隐约存在一些自卑心理。总书记专门讲到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我们只要全力进行传统文化的美学变现,就能和西方的美学产品抗衡。所以,修武这些年在汉服上发力,努力打造“中国汉服之都”,就是希望探索出一条文化资源美学变现的产业路径,让世界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产业价值和美学的魅力。

  在学习美学理论的过程中,有三点让我很震撼。第一,美学能够把人对审美的需求通过产品化进行满足。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国外的东西漂亮,而国内产品美感度缺失,特别是建筑,特别是乡村,很多民房建的都是马赛克式。直到我们学了美学之后才发现,人人都有审美的需求,但是在中国的县域和乡村,能满足审美需求的产品太少了,这个空白其实是一个机会,这让我们很兴奋。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在过去被我们忽视了,以为只有大城市才可以享受那些设计精美的建筑和产品包装,但其实县域百姓也是渴望的,甚至是刚需。审美也是一种平权。

  第二点,美学能够带给产品极大的附加值。过去大家认为只有通过高科技才能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所以各地领导干部更重视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但通过“美学经济”的推广,发现美学和科技同等重要,这一点让我们很震撼。比如过去修武的特产云台冰菊,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以公斤来卖,一公斤40-50元,最贵可以卖到200元,但是融入美学设计后,一朵冰菊就可以卖到30元,这里面并没有科技含量的提升,但是有美学含量的提升,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还有过去的农家乐宾馆,通过建筑师和设计师改造成民宿后,从原来百元不到的价位一跃升至几百元甚至千元,在这个升级过程中,同样没有科技元素但却有美学元素,却实现了好几倍的增值。这就证明美学能够为乡村产品带来高附加值。

  第三点,美学能够为乡村的孩子带来信心。几年前,乡村的孩子相比于城市的孩子,总是感到自卑,觉得城市好,农村差。但美学可以把乡村资源进行优化提升,孩子们在由国际顶尖设计师打造的建筑里学习生活,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信心,这点对孩子的影响比科技更重要。有时候科技其实并不能给乡村的孩子带来自信心,因为它来自城市,但是美学是对在地文化的提升,有亲切感。中国绝大部分人生活在县域,试想一下,如果通过美学把全国所有县域都能打造成一个个自信心的堡垒,那么同胞中有9.2亿人的精神力量提升将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还有建筑空间对人的潜移默化影响。过去我们不太重视这部分,但实际上空间会影响人的性格和精神风貌。当然这是指有审美特质的建筑空间。比如修武县王屯乡打造的美学建筑“桃屋”,虽然只有40平米,但是由哈佛大学毕业设计师陈曦亲自操刀。过去王屯乡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建筑,现在他们却可以免费在自己家门口的顶尖审美空间中学习玩耍,孩子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变化。修武目前有30多个这样的美学建筑,孩子们在里面待上一会,眼睛里会有光,因为内在的色彩、外在的结构以及能近距离体验到出自著名建筑师之手的作品,这种视野的开阔,文化的力量让孩子好像看到了另外一片天空。以上三点,是我们在发展美学经济之前所预想不到的。

  在村落里,比物质的匮乏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教育资源、信息渠道和美学想象力的缺失。摄影张超

  民国时期有过海归高级知识份子上山下乡的乡村运动,他们当时主要从教育入手,如今的乡村振兴,确实面临着全新的情况。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用产业来吸引年轻人。以前我们都有一种偏见,认为只有工业才是产业,河南较早规划建设了产业聚集区,每个县市区划出一块地方来做工业,但一路走来,我们发现多数乡村实际上是做不了工业还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前些年乡村吸引不了年轻人。但是通过发展美学经济,我们发现乡村还可以做文化产业,具体可以把乡村文化产业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古建筑,大南坡村有很多这样的老房子,就连七十年代的房子都非常有韵味,把这些房子进行微改造,可以和城市房子的审美风格形成鲜明反差,当这些房子成为民宿或者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就开始有了发展产业的沃土。第二类是乡村景观,绿油油的麦田和油菜花,只要进行美学提升,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成为乡村旅游的业态支撑。第三类是乡村农产品,比如茄子、西红柿、小麦,在城市里只能看到现成的产品,但在乡村可以有种植的体验和农耕文化的教育,这些都可以带来产业收入。第四类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不少人很好奇农村人是如何生活的,比如农家饭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一桌饭菜产生200元的消费,也可以变为体验经济的产业。第五类是乡村民俗,经过美学设计,这是城市所不具备的非常特色的产业。所以说,乡村最大的产业不是工业而是美学产业,前者是在大城市和工业聚集区,而后者就是乡村在地文化的变现。一旦把乡村的产业做大做强,自然会吸引社会资本,进而带动就业,吸引年轻人来乡村创业、工作和生活。当我们一旦把乡村的美学产业做起来,乡村就再也不是老人和小孩留守的地方,而是年轻人和城市人趋之若鹜的美学高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