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贵州省遵义市城乡社区治理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8-10-08 14:41:10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6422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近日贵州省遵义市制定《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启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
 
  为何治?治什么?怎么治?治之效?遵义市委、市政府的回答铿锵有力:坚持基层党组织为引领、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为何治
 
  群众需求多元,服务供给失衡
 
  为何治?遵义市民政局局长黄泽润的回答饱含深情和担当:“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许多爱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意义重大,将惠及全市25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36个城乡社区,受益780多万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全市村(委)会全部建成社区服务站,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但着眼新时代群众新需求,当前社区治理仍有较大差距。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问需问计于民,遵义市找准了社区治理的“短板”:
 
  短板一:社会治理城乡推进不平衡、不同业务领域发展不平衡,“量”大“质”不优的共性问题。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尚待完善,且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社区滞后于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亟待创新,群众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治理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较普遍,各类服务重心、力量和资源还没有真正沉下去。
 
  短板二:社区基础设施还较薄弱、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差距大;城乡社区老龄人口增多、服务资源供需失衡、服务机制滞后;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社区重设施建设、轻服务管理现象较普遍。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公共资源有闲置浪费问题,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
 
  短板三:有的城乡社区治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对行政手段过度依赖,政府干预较多,群众自治组织作用难发挥,群众诉求机制不畅通;有的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不充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缺少载体平台;社区志愿组织发展滞后,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不适应城乡社区发展需要。
 
  短板四:社区机构工作力量薄弱、能力不足和经费保障不到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突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和技术更新相对滞后,现代网络技术、大数据等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服务项目和资源投入依然紧张,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
 
  针对社区治理“短板”,遵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的重要论述,坚持因地制宜,在优化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
 
  【调查思考】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必须把重点放在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上,大幅度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以适应居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生活方式需要。
 
  治什么
 
  优化社区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治什么?遵义市坚持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实施意见》明确:健全社区工作保障、减负增效、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应用能力等综合治理新机制,力争到2020年,村(居)干部报酬稳步增加,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城乡社区服务站建设面积达600平方米以上、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加大服务供给。一是扩大社区服务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如以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为阵地,重点发展面向社区老年群体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二是优先满足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低保人群、优抚对象等社会特殊群体服务需求。三是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满足居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四是建立社区公共空间综合利用机制,搭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平台,支持兴办社区“小微服务”,形成公共服务资源按需配置和供给体系。
 
  强化文化引领。重视德治教育,全市创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2288个,一年开展学习教育8万余场次,发挥了强信心、聚民心的强大作用。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传承挖掘长征文化、浙大西迁等传统文化,开展“积德榜”“乡贤”等评选活动,引导居民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傩戏、独竹漂、三幺台等民俗文化活动,打造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抓好综治维稳。坚持以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抓手,落实“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社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发挥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依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对困境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的服务管理。健全社区矛盾分类梳理研判、民事纠纷对接等调解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深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四在”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环境。推广“四民社区、美丽城市”成果(“四民”即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加快棚户区危房改造、社区绿化、垃圾分类等源头治理。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治安等生活需求,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
 
  【调查思考】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服务供给制度,让社区服务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怎么治
 
  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广泛参与
 
  怎么治?遵义市湄潭县民政局局长周天华说:“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区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区治理,是湄潭县实现社区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
 
  遵义市狠抓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按照“转变职能、规范权责、有效衔接、促进自治”要求,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
 
  建立社区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把重心转移到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管理等社区治理上来。健全党建引领工作机制,推动社区1+X党组织网格化设置,研究共治事项,协商公共议题,解决社区重难点问题。培育社区人才队伍,根据社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充实工作力量,搞好技能培训,落实定期增长报酬机制,确保人才留得住、能安心、有干劲。
 
  完善基层政府主导机制。加强社区工作保障,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全市土地总体规划,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按照每个城乡社区20万元/年的标准预算服务群众经费。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完善县级职能部门、乡镇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厘清权责边界,取消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签订的行政责任书,清单之外的其他事项通过费随事转或购买服务方式供给。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打造15分钟服务圈,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用好安全信息网,创建平安社区。
 
  提升基层自治组织治理水平。全市共有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成员1.16万余人。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2986人,村民委员会成员8657人;共有社会组织1860家,是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完善村民自治条约,建立“党组织作用突出、‘两委’关系协调、自治程序规范、规章制度健全”的村级自治运行机制。如建立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凡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交由村(居)民群众协商解决。大力推广“楼宇自治”“小组自治”等创新实践模式,维护了居民权益,增强了居民归属感。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村(居)委会主体作用,教育村(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村(居)民公约,引导村(居)民群众有序参与城乡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村(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激发村(居)民主体参与积极性。发挥社区党员、“五老”队伍、小组长、居(村)民代表、楼栋长、中心户长等骨干参与治理的积极作用,实现社区治理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培育城乡社区生活服务、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和队伍,由乡镇政府实施管理、分类指导,确保每个社区有适量的社会组织、1名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社会工作者协会,发挥服务支持、行业自律和专业发展作用。推行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挂帮社区工作机制,鼓励支持社区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群团组织,引导激励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
 
  有序开展购买社会服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政府部门不宜行使、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通过竞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将社区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需求评估、招投标管理等方式,实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建立由购买主体、承接主体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政府购买服务公共管理平台,将民生服务需求清单和购买服务项目清单全部纳入平台,统一发布、统一评估、统一监管,有序实施。
 
  【调查思考】以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必须以合理规划引导社会预期、用政策保障社会公平、靠监督规范社会秩序,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将各类民生服务事项有机整合为“一张网、一平台”,切实形成治理合力、实现从管治向服务转型。
 
  治之效
 
  推动乡村振兴,百姓安居乐业
 
  治的成效在哪?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主任陈相友感慨万千:“说起治理新变化,我们村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田间地头有电商,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是政策赢得先机。2005年,遵义市提出“四民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载体;2011年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深化“四民社区”建设的意见》,有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2016年印发《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五城区率先打造社区示范亮点10个。2017年印发《遵义市深入推进“群众会+”社会治理模式的实施意见》,推广创新经验,让群众得实惠。仅湄潭县就创建社区治理点206个、实施村庄整治820个,群众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5%,惠及37万城乡居民。
 
  二是全国试点先行。2009年,汇川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称号。2011年,余庆县、汇川区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命名。2014年,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办、河北井社区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命名。2016年,凤冈县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曾作为全国城乡治理试点村,开展以组级党支部会议和组议事会“两会”为核心的“党群直议”,广受好评。2017年,湄潭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向往。
 
  三是微治理大作用。余庆县的“微治理”立足群众需求和县情实际,在城乡社区开展以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提供小服务、解决小困难、整治小环境的“六小”活动,把不安定因素解决在村组,消除在萌芽状态。去年,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37件,调处办结330件;为群众办实事1500余件,排处矛盾信访300余起,全县医疗机构实现医患纠纷“零激化”;全县70个村(居),连续5年零上访。
 
  【调查思考】为民爱民是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治理创新,必须着眼新时代新要求引发新思路、完善新机制,既要在务实中谋划创新,又要面对各种困难做出精准预判和处置,始终做到未雨绸缪,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民政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第十七工作组 姚有林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