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张志安:中国对互联网平台的治理是多元共治模式

时间:2021-11-24 13:32:41 来源:人民资讯阅读:227250


「本文来源:金羊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以“责任:共治共享”为主题的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责任论坛今天(11月24日)上午在广州举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在论坛上,分享了他对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与平台公共性的最新思考和观察。

互联网平台深度参与了国家治理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了10亿,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的数字社会,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张志安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超级平台都成为网络内容建设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也更加深度地参与了国家的治理。比如:中国疫情进入防控常态化,健康码、行程码的提取背后也有平台企业助力的结果。

这些互联网平台如何进一步通过平台化成为社会重要的网络空间呢?张志安认为,最重要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平台的开放协作协议、平台的智能技术发展和平台建立的社会连接的能力;另一个是通过云服务和技术服务,让平台成为数字政府和数字生活等底层建设的供应者和提供者。

张志安介绍,在超级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背后,全世界传播学者正在提出一个新观点,就是平台的基础设施化,或者说基础设施的平台化。一些全球化的互联网平台已经跨越国界,深刻地塑造了社会组织的生产方式和公众的生活。同时,互联网平台在走向基础设施化的过程中,还改变着传播、经济甚至是政治的权力结构,互联网平台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形态登上历史舞台。

“其实,所谓的平台的基础设施化,是指平台的服务和连接能力进一步让平台成为了数字的中间基础设施。”张志安表示,走向基础设施化的互联网平台正在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的景观——平台社会。

算法正成为一种新的把关文化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都会跟互联网平台发生关联和互动,不同类型的媒体和平台之间的相互嵌入和相互发展。正因如此,互联网平台的治理就变得非常重要。

张志安认为,以平台的反垄断作为一个切入视角来看,全世界可概括为三种关于互联网平台的治理模式:欧盟对互联网平台的强监管模式、美国崇尚自由市场和企业自律基础上的平台发展和监管模式、中国的“边发展边监管”的模式。

在他看来,中国对互联网平台监管模式的背后,是要在数字经济成长和数字平台企业的全球竞争和平台公共性提升之间,保持一个有效的张力和动力,“这恰恰是中国式平台监管的一个智慧、策略和逻辑所在”。通过这一监管模式,可以看到我们对于算法推荐的优化和国家的治理,算法正成为一种新的把关文化。

2016年以后,算法推荐已经成为大部分人获取内容的主要的推荐机制,“不管你多么喜欢或者有点不喜欢”。作为一种新的把关文化,国家如何来治理算法呢?

“一方面我们对重要的时政内容通过新闻置顶和人工编辑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平衡;一方面我们把算法推荐作为一种智能技术引入到主流媒体客户端,让客户端的主流的舆论引导更加有效。”张志安也提醒,我们也要有效规避算法推荐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他关注到,近期,国家网信办从保障用户权利和可选择的角度,推出关于算法推荐管理的规定,给予算法透明性和用户可选择性。

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效果显著

过去一年多,中国互联网平台的治理力度在加大、监管力度在强化,国家密集出台了监管领域的相关政策,涉及反垄断、大数据杀熟、数据和隐私信息保护等领域。张志安认为,这种监管的效果是显著的:平台的竞争更加规范,平台从事公益的实践更加积极,平台和互联网络空间发展的整体生态也更加良性。

中国式平台治理是政府主导,是多元共治的。张志安举例:在新浪微博,微博的社区志愿者2000多人,每个月有效地发现300多万条灰色信息,然后通过共同的多元主体的参与,让用户去参与内容的自治。“这就是中国式平台监管的智慧和我们共同需要合力的一个逻辑:政府主导,企业平台夯实责任,专家学者共同建言,网民共同参与,这是中国的平台治理的模式。”张志安说道。

张志安认为,平台的互联网公共性的治理主要是为了完成三个目标:底层是数据安全,让每一个用户感受到安全,让国家的数据安全;中层是开放多元,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普惠的价值;最终,我们共同追求的是公共生活。他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让中国的平台治理有更强的公共性,让中国的网络空间更加风清气正。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