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郑州:隧道之城为何遭没顶之灾?

时间:2021-07-28 12:03:0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阅读:7896


7月24日,郑州京广南路下穿淮河路地下通道,挖掘机、清洗车进行双向排水和清洁作业。图/IC

地下超级工程

20日下午,郑州市京广快速路以西的熊耳河水攀上堤岸,向街道蔓延。这条平日经常缺水的小河,水位在暴雨中从1米出头暴涨到4米,河畔低洼地区积水一度达到1米深。

复盘京广北路隧道的悲剧时,有专家推测,隧道的排水系统可能在积水涌入前已经失灵。京广快速路建设时,沿线近4公里规划设计了5个配套排水体系,新建多条排水渠。但是,5个排水体系中的4个最终都排入熊耳河。

这是一条从南郊穿城流向东郊的小河,系郑州主城内11条雨水排放河道之一。但这11条河流除贾鲁河外,均属小河沟,无天然水源,自身生态修复力极弱。

熊耳河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15.7平方公里,流量在10条小河沟中也偏低。在它流经主城区的10公里,不仅接收来自京广快速路的雨水外,下游还要承担地势更低的主城东南部的泄洪排涝任务。本次暴雨中,熊耳河水位在20日就已经超过了沿线管网排水口,导致各片区积水都难以排出。

“这次郑州遇到的大雨,不是改建、扩建基础设施就能解决的。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系统能防御到什么程度。”前述郑州大学水利与资源学院教授表示。前述隧道工程师也指出,因为老城区空间紧张、综合管网标准低,仅仅单方面提高隧道排水能力和建设标准,平时用不着时,管网对接与日常养护的成本高,真正用到时,水还是“排不出去”。

在老郑州人的记忆里,郑州是一座没有隧道的城市。直到1990年代末,人们口中的“市区”也只是今天郑州城西的一角,地势平坦,沿郑州站向北、向东,都是农村。21世纪开始的郑东新区建设让市区建成面积迅速扩张。缺乏环城道路网络,又有铁路阻隔,主城出城道路开始日益拥堵。

2007年,郑州市编制了《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草案)》,志在2012年前打通三环内老城区与三环外新区的交通瓶颈。当年12月,时任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王鹏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首次描绘了这个如今被概括为“大井字”的蓝图:以京广路、中州大道为两纵,农业路、陇海路为两横,打造四条全线封闭、设计时速60公里的快速路,连通主城路网和外环高速公路,实现“主城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

王鹏说,经过方案比对后,郑州市决定通过28条下穿隧道打通快速路。不仅快速路新建立交采用下穿隧道,主城内的干线道路改造方案也采用隧道而非高架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