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郑州:隧道之城为何遭没顶之灾?

时间:2021-07-28 12:03:0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阅读:8062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强调,应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预警的关键,不是有没有发出预警,而是效果如何、发布后的反馈如何。

7月19日和20日,郑州市气象局连续发出5次暴雨红色预警。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暴雨红警的防御指南包括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等,但红警并不意味着市内隧道一定要预先关闭。

郑州市的《应急预案》规定,当桥涵、隧道积水超过30厘米,普通道路积水超过40厘米时,交警和管理部门应立即封闭相关路段交通,设置禁止通行标示牌。郑州市城市隧道综合管理养护中心隶属于郑州市城管局,管理和维护京广路隧道等7条隧道,是具有关闭隧道权限的管理部门,有权在正常养护、专项作业和遇应急事件时关闭隧道。

但问题是,直到7月20日15时40分,京广北路隧道还没有积水。但与此同时,16时左右,隧道南出口外的辅路积水已没过半辐车轮、超过30厘米。

接近17时,隧道内的水越来越多,没过小半辐车轮,上升到约30厘米,入口被关闭。在堵车起点的车辆无法前行,很多司机选择掉头向隧道内逆行,但后面的车难以退让,形成僵局。约半小时后,水位在几分钟内迅速上涨,淹没了隧道和所有车辆。

前述隧道工程师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道,因为隧道自身有“堵”的设计,所以当辅路开始积水的时候,隧道内的积水尚未“达标”。但这也意味着,一旦“堵”的防线被突破,隧道周边地区的高位积水就会如决堤般灌入这个两头高、中间低的“水管”。

对此,占学钊建议,有效的方案应当是预先停运、关闭,并有全市停业停工的整体措施,而不是等到进水再决定。他介绍,在上海地区,类似的地铁停运、隧道关闭等重大防灾决策不是由地铁公司、公路公司自己可以决定,需要上报市应急部门审批。但审批之后,防洪的策略是及时停运与疏散,“极端情况下,加高设防,未必是最保险的方案”。

“如果此前郑州能及时停业或放假,我觉得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损失。”占学钊说。他还提出市民宣教的问题,即应当让市民具备“极端天气不出行”的意识。

令人困惑的是,同样都属于郑州隧道养护中心管理,但并非所有隧道都在等待30厘米的进水才采取行动,有的甚至直接跳过了预案里规定的先“堵”环节就封闭了隧道。杨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7月20日下午,他接到隧道养护中心的指令,“让赶紧到隧道把守”。此后一直到夜间,他和同事分别站在这条600米长的隧道两头,“拦着车不让往里进,危险啊!”

杨元记得,当时雨越下越大,打伞“根本不管用”,又没有带雨衣,两三分钟就淋湿了。他连续站了五个小时,全身往下流水。越来越多的积水涌入隧道,断电了,他的身后漆黑一片,但幸运的是,没有一辆车在里面。但就在这期间,没有采取封闭措施的京广北路隧道内,排队上百米长的车与人,正看着积水迅速从车轮边涌起,直到淹没车顶。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