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中关村新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发展纪实

时间:2021-07-12 08:07:01 来源:新京报阅读:5887


每天清晨,如潮的人流沿北京地铁16号线一路向北,过百望山、西北旺,如甘泉般融入永丰、北清路沿线“饥渴”的土地。

南以百望山为界,西与门头沟为邻,北接昌平,东临未来科学城,大西山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海淀人俗称的“山后”地区。记者日前来到“山后”地区采访,惊奇地发现,这片大多数北京人并不熟悉的土地上,正在演绎一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发展大戏。

曾经阡陌纵横,如今车水马龙;曾经小桥流水,如今楼宇林立;曾经男耕女织,如今精英荟萃;曾经是人闲地旷的郊野农村,如今变身为产城融合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

以中关村为起点,一路向北,但见处处人气勃发,景象日新月异,彰显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

↑资料图:“让科技融入自然”的中关村软件园。

三区叠加

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海淀区又成为转型发展的先锋。2020年,海淀地区GDP突破8500亿元,在北京市各辖区中,经济总量和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5年保持“双第一”。

中关村是海淀创新发展的龙头和标杆。这里浓缩了我国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从改革春风催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科创企业扎堆的“中关村科技园”,再到覆盖海淀区全域的“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长大了、变靓了,并且超越了地理名称的限制,成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科技产业的代名词。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的诞生,到进入新世纪后百度、小米、美团、字节跳动、快手的崛起,一个又一个创新企业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截至2021年5月,海淀区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43家,区域上市公司总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

今天的中关村,是海淀的中关村,北京的中关村,中国的中关村,更日益成为世界的中关村。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在这次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示范引领”,意味着更高的定位、更高的追求。

中关村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大量孵化出的创业团队亟待开疆拓土,却很难在中关村大街附近找到合适的办公场所和产业配套空间。政府部门也有困惑,海淀区坐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中国顶级的科教资源,原始创新成色却嫌不足,亟需提升能级。“中关村盛名在外。但我们也看到,海淀的科技创新层次和能级还不高,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全球顶尖的创新领军人才占比偏低,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国际标准较少;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还不够强,与中央对我们的期待还有差距。”海淀区委书记于军分析说。

四十而不惑。2018年,海淀区委、区政府回顾总结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经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对标对表,找准定位、规划未来,确立了“两新两高”发展战略,即“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

实施“两新两高”战略,既需要内涵提升、产业转型,也需要空间拓展、环境再造。显而易见的是,经过40年发展,拥挤的南区已缺乏扩展空间。于是,曾是海淀发展“洼地”的北区站上了发展舞台的中心。作为海淀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腹地和发展纵深,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将承载起北京高端科技创新功能、承接高精尖产业落地、构筑北京西北部创新发展新高地。

↑资料图:蓝绿交织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面积235平方公里、占海淀区总面积的54%,其中21.59平方公里已被纳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区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也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三区叠加”的政策优势,赋予北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早在2010年,北京市就批复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街区控规,北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后来我们又根据新版总规、分区规划对北区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了目前以北清路为科创发展轴,自东而西分别是中关村软件园、永丰基地和翠湖科技园,三大组团打造高精尖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格局。”海淀区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志庆对北区的规划建设历史如数家珍。

2020年5月,海淀区政府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中关村科学城建设重心北移正式“官宣”。此后,《关于中关村科学城新时期再创业再出发提升创新能级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出台。

2020年9月,一场名为“科技向北”的嘉年华活动在中关村软件园隆重揭幕,吸引了6000多人现场参与,线上参与超过240万人次。“北京在中国的北部,海淀在北京的北部,我们在海淀的北部,‘科技向北’是发展大势!”中关村软件园总经理助理邓延嵘认为,随着科技企业不断壮大,在拓展新业务时选择向空间更大的北部地区发展,符合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

“科技向北”,不仅是政府的规划,也是众多科创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以百度为例,这家2000年创建的公司,最初在紧邻四环的北大资源楼里起步,后北迁至中关村软件园。现在,百度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已经连续3年位居中国第一。“从创立起,我们就是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搜索引擎就是广义的AI。”百度公众沟通部总监郭锋介绍,2020年,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达到21.4%。

记者在贝伦产业园采访时,正赶上百放英库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实验大楼启用仪式举行。百放英库创始人兼CEO单倍博士告诉记者,百放英库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研发平台。做原创药,需要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需要大量生物医药人才,海淀区大学和科研院所多,可以满足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而北区的产业园空间大,可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实验大楼约4000平方米,设有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实验与办公空间,为企业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北进!北进!”在“三区叠加”政策牵引下,科技创新企业正呈现向北区集聚之势。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企业总收入达6239亿元,同比增长约15%,新设企业超过6200家,高新技术企业3169家,独角兽企业8家,瞪羚企业665家。

厚植沃土

对海淀区来说,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关键问题是如何吸引和聚集创新要素,让各类创新主体进得来、留得下、活得好。

“当新注册企业已经提速到一天办结、获取营业执照时,再压缩注册时间,意义已经不大。这个时候,企业看的是能给它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它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于军说。

进入新时代,城市对企业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高能级的创新要素供给上。于军认为,海淀要做的,就是厚植创新沃土,构建区域创新雨林生态系统,以高质量科技要素供给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型政企关系,是构建创新雨林生态系统的基础环节。

2021年5月18日,第二届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创新合伙人”大会举行,海淀区几大班子领导悉数到场,传递出对壮大“创新合伙人”队伍的殷切期望。

“在海淀区,谁都可以当‘创新合伙人’。我们以‘创新合伙人’制度来重构政府、企业与个人在创新过程中的新型伙伴关系,让科技创新主体成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主人。”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舒毕磊解释说,“创新合伙人”制度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平等”,大家目标一致、利益共享。

北京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将在北区建设研发总部及管理总部布局高端手机研发等业务板块;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将建设区块链总部和区块链商用算力平台;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在这一届“创新合伙人”大会上,16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海淀“创新合伙人”队伍再次扩容。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