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我国传统民本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0-02-24 15:44:5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民本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政治伦理思想。民本伦理作为重要的文化历史资源,构成了现代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理念建立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如何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民本伦理的积极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与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实现现代转换,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本伦理,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协调君、臣、民关系,使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一些观念、原则和规范。其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德治仁政”,具体表现为“重民、爱民、富民、安民、信民、教民”。民本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确立到完善,一直到近代经过中西思想的碰撞融合,逐步开始走向了现代。

据史料记载,民本伦理思想的萌芽散见于三皇五帝的神话和传说中,如神农尝百草,在部落首领对成员的牺牲奉献中体现了一定的爱民重民思想。周公是西周开国元勋,鉴于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告诫后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为要以民为镜,体察民情。上古之经典集成《尚书》中,记载了民本伦理的一些经典之论,如“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其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最为经典,堪称民本伦理之要义的集中体现。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会经历重大变革。思想家们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纷纷对民之重要性提出各种观点和看法。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虽提倡无为而治,但在民本问题上也有高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中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他所指爱的对象是天下万民,利是万民之公利。更有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诸子百家在民本问题上都没有缺席,且有宏论流传于世。这些“重民、富民、爱民、安民、信民、教民”思想,标志着我国传统民本伦理思想的确立和形成。

汉唐时期,传统民本伦理思想进入了深刻的历史反思阶段和治国理政的应用阶段。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六国,继续采用强力治国,暴政导致官逼民反。西汉初年,贾谊深刻反思秦亡的教训,他认为“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亦有唐太宗吸取隋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虚心纳谏,开仓赈民,减轻劳役,民心聚拢,社会和谐,开创了盛唐的“贞观之治”。

元明时期,一些思想家抨击专制,为百姓伸张。黄宗羲的言论最有代表性,他大胆发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声音。王夫之在君民关系和国家治理问题上,提出“宽庶民,严吏治,重民情”,进一步深化了“民主君客”的思想。清朝末年,外敌入侵,清王朝不堪一击,有志之士爱国救民之心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大声疾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强国力、奋国威”,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君末也,民本也”。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高度概括了三民主义“皆本于民”,后又发表《人民心力为革命成功的基础》。

传统民本伦理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治国理政观念,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重民爱民,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常言道,“君由民立,国由民兴”,君王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政权才能得以巩固,才能名垂青史。为此,历代圣贤和君王都会把“重民爱民”作为维护政权稳定的大事。古有“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论语》中有几十处讲到“民”,其重点是讲“仁者爱人”。

富民安民,积累社会财富,有利于国家安定,繁荣兴旺。富民安民是国家安定和社会兴旺繁荣的基础。孔子有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道出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个真理。民富则安,“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社会因此而稳定繁荣。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方式,汉代贾谊有言“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孟子大力主张“制民之产”,使百姓“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开明的统治者,富民安民双管齐下,在富民的同时,安民之生,惜民之力,恤民之苦,时常以“减税降赋”来安定民心,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繁荣社会。

信民教民,归心顺意,有利于敦风化俗,净化社会风气。如何得到民心,让百姓归心顺意?信民和教民是重要的手段。孔子认为,对统治者来说有三件最重要的事:“足食、足兵、民信”,其中百姓的信任比充足的食物和强大的兵力更为重要,因为“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取得百姓的信任,一方面要重民爱民富民,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教化取得认同与信任,启心化智,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启民唤民,抨击暴政,推动社会进步。君王爱民保民,民众就拥护爱戴,反之,君王不顾百姓疾苦,横征暴敛,百姓就有权利推翻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几十个朝代的王权更替,民本伦理思想中的启民唤智、抨击暴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民本伦理思想所积淀的价值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高度重视传统民本伦理思想的重要作用。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高度重视发掘民本思想的价值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当前,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本伦理思想,重点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相融相通。

(作者:曹凤月,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