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政治局会议:增强忧患意识 调整货币政策

时间:2010-12-06 21:00:21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政治局会议:增强忧患意识 调整货币政策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来源日期:2010-12-5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明年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党全国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会议决定明年货币政策基调将由目前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北京的经济分析人士指出,这个重大政策调整将给中国自身和世界带来双重积极影响。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11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力度、节奏,全国上下狠抓落实、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价格水平基本稳定,民生改善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会议指出,明年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党全国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提出,明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节奏,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切实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积极扩大商品消费,大力拓展服务消费;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防止乱铺摊子和盲目重复建设。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严格保护耕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完善农业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要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要稳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稳定外贸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积极扩大进口,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重点工作任务,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社会管理。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从“汇率之争”看中国经济应对之策 (新华网,2010年12月5日)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张旭东、安蓓、韩洁)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并不平坦。围绕汇率问题,各国之间纷争、摩擦不断。一时间,有关“货币战”的言论甚嚣尘上,人民币汇率其间也承受较大升值压力。

  冷静观察,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背后,其实潜藏着热钱冲击、资产泡沫、通胀预期、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中国经济应如何应对?

  国际“货币战”余波未了 人民币汇率依然面临考验

  11月初,美联储又抛出总额达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政策甫出,美元大跌,市场担心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进一步加剧。其实,今年9月、10月间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就已将多国货币卷入升值漩涡。

  面对美元贬值,日本政府通过干预汇率使本国货币贬值。为缓解经济过热、通胀及资产泡沫压力,巴西、印度、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和加拿大、瑞典等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纷纷加息予以应对。

  “未来数年,这一挑战会长期存在!过度泛滥的流动性冲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汇率利率波动以及贸易摩擦升温。”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这在原本不平衡的全球经济结构中又增加了新的不平衡因素。

  明眼人十分清楚,“货币战”纷争背后,其实是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本国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持续将压力向外转嫁。有些国家话锋直指中国,以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

  今年3月份,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就宣称,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从而加剧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并威胁要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此后,“人民币汇率低估”的言论不绝于耳。

  其实,造成世界和有关国家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形成的,人民币汇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而中国自2005年7月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到2009年底,人民币汇率就已上升了约21%。

  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耶·布朗夏尔表示,即便人民币和其他亚洲主要货币升值20%,最多只能帮助美国出口实现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1%的增长。

  尽管在中国央行6月19日宣布重启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但人民币外部升值压力丝毫没有减轻。9月29日,美国众议院以348票对79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主要针对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

  根据美国的立法程序,该法案在众议院全院通过以后,还要通过参议院的审议。不过,近期市场仍在担忧,美国曾宣布于首尔G20峰会后推迟发布的汇率报告是否会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汇率升值压力不减 增大宏观调控难度

  爆发两年有余的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当前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均衡,各主要经济体间的摩擦与博弈有日渐升温之势。基于这一背景,人民币汇率依然存在外部较大升值压力,这无疑加大了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

  汇率压力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的都是中国出口产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容易引发国内经济风险。“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在加大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如此表示。

  今年以来,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创25个月来新高。其中,新涨价因素占3.0个百分点。

  今年三季度开始,我国外汇占款呈现出快速增加态势。逐月激增的外汇占款背后,藏匿着热钱大量涌入的身影,并进一步加大国内基础货币供应量,导致通胀压力加剧。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10月末我国外汇占款达218454亿元,较上月增加5190亿元,创出30个月来新高,仅次于2008年4月新增外汇占款5251亿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寻找投资方向,农副产品领域也成为炒作的对象。从“豆你玩”、“蒜你狠”,到天价“黑茶”,都有“游资”疯狂炒作的影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指出,发达国家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转移危机,会抵消我国收紧银根防止通胀的政策效应,并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人民币汇率改革取向不动摇 加快“转方式”为根本之策

  一边是国际上有关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战”热度不减,一边是通胀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更多挑战,“十二五”即将开局之际,多重风险正考量转型路上的中国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及时作出应变。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这一调整,是抑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压力的有效举措,可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不过,单就人民币汇率而言,不能一下子在短期内大幅度升值。”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仍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人民币不能在短期内大幅升值。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10月在布鲁塞尔出席第六届中欧工商峰会演讲时所说: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20%-40%,中国出口企业将大量倒闭,工人将失业,农民工将返乡,社会很难稳定。中国经济出现危机对世界绝不是好事。

  “自2005年以来,中国汇率改革政策自始至终坚持了‘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保持了独立性,有力保证了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这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这充分证明,中国汇率改革取向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这一取向也不能动摇。”张立群说。

  不过,要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这一主要难题,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最终解决之道还是要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许多专家表示,人民币持续存在升值压力、国内货币长期存在被动投放问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国内要素市场改革滞后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充分反映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受近期人民币升值影响,国内橡胶轮胎出口制造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从事轮胎加工贸易的青岛科昂集团董事长梁子强近日向记者深有感触地说。

  挑战当前,科昂集团毅然踏上转型之路。梁子强决定,公司一方面及时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另一方面着手组建国内轮胎零售连锁店,进军国内消费市场。“虽然转型难免要经历阵痛,却让我们在挑战面前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梁子强说。

  科昂集团的应变正是当前诸多企业转型的一个生动写照。“无论是对于国内企业,还是对中国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才是有效的破解之道。”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刘煜辉认为。

明年中国货币政策转为“稳健” 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双重积极影响 (新华网,2010年12月3日)

    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记者刘欢 王建华 倪元锦)中国3日决定明年货币政策基调将由目前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北京的经济分析人士指出,这个重大政策调整将给中国自身和世界带来双重积极影响。

  当前,曾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但是也面临着国内外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积聚的新挑战。

  受访的分析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基调从实行了两年多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将有利于抵御通货膨胀的趋势,也有助于抑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负面效应的演化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3日召开会议强调,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随后召开。

  两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新增信贷量普遍较高,而迄今为止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在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

  “最近几个月,中国的物价上涨引发担忧,管理通胀预期已成为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指出。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为年内首次突破4%,并创25个月新高。

  多数分析人士预料,今年11月份CPI将继续上扬,而明年上半年CPI很可能达到4%以上。

  “目前中国通胀水平上升与供求关系、游资炒作、输入性通胀等因素相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过剩。”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他表示,流动性就像水,哪里有价值洼地就向哪里流,无论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还是输入性通胀,没有过剩的流动性,物价就涨不起来,因此,控制通胀的关键就是拧紧货币、信贷过量发放的“水龙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中国货币供应规模也接近70万亿元,超过美国成为货币供应量第一大国。美联储上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导致世界面临通胀和热钱涌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表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后,中国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此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2008年11月初,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企稳向好、流动性过剩加大通胀压力,中国开始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中国央行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对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微调。

  李雪松指出,由于通货膨胀率是动态变化的,加之未来国际经济形势走向并不明朗,中国将货币政策适时调整为松紧适度的“稳健”,有利于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科学调控。

  作为世界第三和第一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全球证券市场、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显现正负两种效应。

美国制造的大量流动性推高全球股市、金价、油价,加大全球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而中国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则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负效应”在全球演化扩散。

  由于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世界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最近一段时期逐步回落,资产泡沫也有所减少。

  显然,中国货币政策转为“稳健”,不仅有利于弱化公众通胀预期,阻止通胀在预期作用下自我循环、自我加强,还将进一步树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有助于避免所谓的“货币战争”成为现实。

    张晓晶指出,中国如果不能很好地抑制通膨,经济大起大落将不可避免,同时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中国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温和可控的范围,不仅有利于自身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也会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高达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不过,由于当前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依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面临的外部流动性过剩局面依然存在,热钱流入、输入性通胀等风险很可能继续积聚。如何在货币政策基调不同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考验着中国经济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智慧。

    “应该认识到,当前通胀压力的主要成因还是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张晓晶分析,加息确实会起到加快热钱流入的副作用,但可采取措施阻止其冲击经济;倘若不采取加息等货币手段,通胀势头将难以打压。

  适当的加息可以增加资金的使用成本,影响信贷规模增长,并改变部分投资者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预期,国内资产对热钱的吸引力也会降低,短期跨境资本套利冲动则不会像现在这么强烈。

  庄健指出,当前中国政府应在加大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监管力度的同时,拓宽居民、企业投资渠道,有步骤地引导居民、企业向海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分析人士表示,在目前极为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将继续组合发力、应对风险,预计下一阶段除了货币政策施展组合拳外,中国还会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化解风险提供良好的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提出,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李雪松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既可以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可以控制好通货膨胀,保证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这对中国、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积极、正面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