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城市之治的系统思想与精细施策

时间:2019-12-17 15:54:13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智库-治理方略

城市之治的系统思想与精细施策

清华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孟延春

 

【编者按】 2019年11月22日,由中共央宣传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指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共同主办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延春作了题为“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城市之治的系统思想与精细施策”的发言。以下根据孟延春现场发言整理摘要。

微信图片_20191217152611.jpg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体现“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的要求,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系统,是城市治理的灵魂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城市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各种要素的输入,各种产品与服务的输出,都会超越城市的实体空间。“城市之治”,是属于系统科学的问题,研究系统内部各分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互动的发展关系,以及系统和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城市之治强调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发展。2008年胡锦涛同志看望钱学森同志时指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要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式、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指出,要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他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我们认为这点明了城市系统工程的关键所在。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社会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同时,为了做好城市工作提出了五方面的统筹:从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强调了城市的全局性;从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上指出了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从改革、科学、文化三大动力指出了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从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指出了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从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推动了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强调城市多方面治理的重要系统性特征。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在空间上的形成不是一个无序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较近的多城市的聚集系统。它表现了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城市间的联系与互动,包括人口交往、资金流动、物质交换、信息交流、制度包容、文化融通等等的联系,各种联系通过交通、互联网等各种交互通道而实现,这是城市群形成的本质。同时城市群不是一个均质的状态,而呈现为实实在在有等级的城市体系,城市群内的城市都表现出不同层级和范围的核心城市的作用,其职能强度和行业职能的分工也都是有一定层级的。

微信图片_20191217152648.jpg

图|pixabay.com 

精细,是城市治理的根本

城市之治要将精细化思想引入到城市治理工作中,赋予城市治理各部门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结合城市的现状、特点、问题与发展趋势,根据不同类型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治理的内容与标准,优化治理流程,细化监控指标,合理设置岗位,全面落实治理责任,通过“无缝隙”治理过程,最终实现“零缺陷”目标。我们认为有五个方面比较重要:

▌1.标准是城市精细治理的抓手

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标准化,在四中全会精神里也有指导性的综述就是:强化标准引导。城市的精细治理离不开标准的建立和确定,确立各个方面的标准是城市精细治理的起点。例如在城市发展细则中专门设置“城市设计指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规划上对设计空间、景观、环境与自然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加以指引。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类型设定不同的发展密度控制标准,对建筑高度轮廓线、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聚集程度与密度、各类用地的要素进行量化控制等。

▌2.执行是城市精细治理的基础

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多的制度,但在执行的时候却常不到位,执行是城市精细治理实现的基础,也是成败的关键。四中全会精神提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在城市治理当中,没有严格的执行就无法实现精细治理的持续性,精细化治理的标准就无法产生约束作用。

▌3.反馈是城市精细治理的优化

反馈机制是城市精细治理的重要构成,反馈是对城市精细治理的优化过程。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现象或治理问题,要进行纠偏,精准设定问责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反馈机制不仅要对既有问题进行提示反馈,更重要的是要对城市发展中开始出现的新现象作深入的分析,对预期的效果作一些探索,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研究。

比如说,全国普遍出现的电动自行车的问题,实际上在使用量还比较小的时候,许多问题就已经萌生和暴露了,但却没有警醒和反馈机制,而导致了问题的积累,量变到质变。反馈机制发现的问题,还需要建立纠偏机制进行分析研判,寻求解决途径,把问题和负能量化解于苗头中,削除未来在治理过程中出现社会冲突等严重问题。

▌4.法治化是城市精细治理的保障

平稳有序可预期是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依法治国上有很多的表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立细致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城市治理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城市问题,还有很多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方面,比如说对露天市场、跳蚤市场等市场的监管。同时,在治理实施过程中,要非常注重执法效果,讲究执法技巧,能够做到执法有据、用法有度。此外,相关部门之间要能协调配合和有效衔接。

▌5.社会化是城市精细治理的助力器

四中全会精神中提到,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城市治理是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治理,采用的是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人民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要发挥市场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政府要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形成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齐抓共管的局面。实现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依靠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多主体来完成城市治理,形成一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多主体、包容型的城市公共治理体系,由城市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以网络型、互动式的共同参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动力多元化、社会群体分化、社会信息化与科技迅速发展,谋求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人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公平需求,增强城市公共治理的系统性、协调性,深化城市治理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系统与精细是对立统一的。城市之治的系统思想和精细施策,要求我们在认识城市各种现象的发展规律上,采用系统化、精细化的治理思维,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建立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城市,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创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 2019-12-16 18:40:15

来源:今日头条

(本网根据自身特点作了适当编删)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