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赵俊臣:国内对乡村振兴战略若干问题讨论的述评

时间:2018-04-17 00:47:09 作者:赵俊臣来源:爱思想阅读:12781


  韩俊在解读时特别强调,现代化必须要实现城市和乡村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而这正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所在。乡村振兴与推进城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促共进、相辅相成的。

  马文峰认为,乡村振兴,吸引回乡就业,完善和提升农民的保障内容,这其实也是一种城镇化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城镇化也是将城镇社会管理与社会保障覆盖到包括农村的所有地区,而不仅仅是人员的流动。

  二是通过乡村振兴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韩俊认为,要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无论现代化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让所有农民进入城市,始终存在如何处理城乡关系的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只顾城市,不顾乡村,会造成农村衰败,最终会拖了现代化建设的后腿。

  韩俊指出,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要否定城镇化,也不是抑制城镇化。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8.5%,今后10年和15年,城镇化发展不可能像过去20年那么快。农村能出来的人比过去少多了,农村的发展机会比过去也多多了。总的看,农村人口向外转移的趋势会继续,但速度会放缓,回到农村的人(此处的农村不简单指村庄,也包括县城和小城镇)也会越来越多,这一点在浙江沿海表现得非常明显。通过乡村振兴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最终就是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是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剂

  陈炎兵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直接结果就是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27.7%,发达国家一般低于10%,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缩小其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陈炎兵还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剂。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接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融合,实现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

  四是城镇化仍然是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重要抓手

  徐林认为,当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绝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我国已经进入逆城镇化阶段。我国城镇化继续推进,是由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决定的。而且,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更好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作用的角度,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目的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城乡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促进城市的现代化要素能够更多配置到农业和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并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

  涂圣伟认为,城乡关系的调整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重大政策调整的一个主线,提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否定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发展仍然是我们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

  五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从原来的单向转向互动

  刘守英根据他的团队实地调研发现指出,我现在觉得城市化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大的城市在不断转型升级,同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从原来的单向转向互动。人的流向可能是我们整个中国城市化非常重要的风向标。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动向,往沿海地区的人在减少,中西部地区出来的人往地级城市跑。在城市,资本的流向也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很多资本开始往乡村走,往城市和乡村结合的地方走。在土地的使用方面,乡村的用地开始大量增加,乡村用地增加的主要的原因是整个城乡的互动。乡村本身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大量村庄衰败与部分乡村在活化同时存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两类乡村,一部分死,一部分活,接下来中国乡村就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死怎么个死法,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死也有很多种,怎么整合;另外就是活怎么个活法,资本怎么进入,这是第一个乡村的变化。

  乡村第二个变化是业态的变化。乡村现在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增加。乡村原来就是给城市提供粮食,现在乡村开始提供很多东西。中国传统的农业是与手工业绑到一起的,比如在西藏,我先种青稞,再养点藏羊、藏牛,再搞点手工艺品。这次我去西藏感觉非常有意思,那里整个手工业、手工艺品、“非遗”的产品开始出来,还有很多乡村的传统工业开始复活,传统产业开始复活。农业除了搞粮食还搞其他很多东西,比如乡村旅游、民宿,这些新业态蓬勃生长。这样带来一个结果是,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有一个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跑来跑去的阶段。也就是说,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可以应对城乡互动的。

  六是乡村振兴战略应以新型城市化战略来引领

  黄祖辉认为,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键是要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的逻辑关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非意味着城市化战略将放缓,或者是要用乡村振兴战略替代城市化战略。恰恰相反,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置于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架构中推进,并且应以新型城市化战略来引领,以实现“以城带乡”、“以城兴乡”、“以工哺农”、“以智助农”、“城乡互促共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四、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关于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学者们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党中央自觉把握这一进程,是最大的推动者、第一推动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不同方面的推动力。学者们在讨论中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值得重视的动力说,由于提出的角度不同,各自都能自圆其说。可以供各地乡村振兴规划者制定规划时参考。

  一是综合产业新动力说。

  张红宇认为,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是打造中国强势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一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相当于我国农业增加值的8.9%,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二是农业农村电商。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8945亿元,相当于我国农业增加值的14%,解决了2000万人的就业问题。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万亿元,约占我国制造业的五分之一。四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各类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产值超过2000亿元,服务领域涵盖种植、畜牧、渔业等各个产业,涌现出全程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服务方式。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极具成长性,深刻拓展了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对保增长、稳就业、促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和创新双动力理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韩长赋说,一方面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的两大动力。

  三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张云华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与动力源。

  四是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推动论

  王景新、支晓娟认为,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推进中国乡村振兴进入地域空间重构和综合价值追求的新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将进一步打破农村单一依靠农业的格局。特色小镇是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小城镇”建设的延续和新形式。建设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重要节点,更是乡村振兴、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美丽乡村建设”则是一个逐渐富裕的中国对农村地域空间综合价值追求的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同时植入了“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多重梦想和愿景,农村地域空间综合价值追求,推动其空间结构“翻天覆地”似的重构。其一,人口、产业及其相对应的村庄、集镇、道路重新规划布局和建设;其二,生产空间整备(农田水利、土地整理、三产业融合),生活空间改造(危旧房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社区及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广场),生态空间修复拓展(森林、湿地、生态产业和产品、城乡空间绿化),以及“三区三线”空间边界的划定、管控及互动关系重新架构和理顺;其三,由上引发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组织、农村社会和经济组织的重构,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与信用合作组织的兴起,已经和正在引发农村社会、经济关系乃至农民、集体、国家关系的重新架构和重大调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