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22:24 作者: 武安市改革办来源:改革网阅读:263017
近年来,武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改革完善对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的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持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一张“蓝图” 实现历史文化集中连片保护
武安市紧紧围绕“南洺河多彩文化展示带、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编制了《武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依托51公里的旅游大环线,串联两大传统村落集中区域和外部点状分布的传统村落,构建“一带两区多点”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充分发掘整合传统村落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形成从原有的“点式”单一类型保护利用,转变为多类型、多区域的村落集中连片式保护利用。
三个原则推动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坚持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以南洺河流域山川形胜为本底,以冶陶红色文化、伯延商帮文化、固义傩戏文化、朝阳沟戏曲文化为核心,联动磁山二街磁山文化、固镇冶铁文化和周边特色村落的民俗文化,打造武安多彩地域文化旅游长廊,充分彰显武安传统村落特色历史文化和核心发展资源。
坚持文化传承原则。充分发挥冶陶、什里店红色文化资源,固义、白府、朝阳沟戏曲文化资源,伯延、大贺庄商帮文化资源,后临河、万谷城生态资源,安子岭、没口峪、黄粟山传统建筑集中等特色优势,形成不同主题的传统村落集群,结合周边景区和小米、中药材、林果等特色农业种植区,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带动周边村庄共融共生实现联动发展。目前,朝阳沟村依靠朝阳沟景区实现了保护和宣传的有机结合,已成为西部山区成熟的4A级景区;伯延依托房家、徐家大院和伯延古民居等文化街区,深入挖掘伯延地方商帮文化资源,分别建设了商帮故事馆、徐福厚美术馆等,着力打造文旅产业,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对域内4个历史文化名镇、6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6个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扶持、全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积极推进环境整治,全面加强有效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使人居环境改善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齐头并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示范区”。同时持续探索富有武安特色的保护利用新举措与新模式,到2023年底,将武安市打造成为赓续地域文化的知名样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永续利用的乡村振兴标杆,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供示范性的实践探索经验。
三个保障持续焕发传统历史文化活力
将组织保障贯穿始终。武安市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内容,成立多个领导小组等议事机构,统筹解决历史文化保护、特色小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重大问题。
将制度保障贯穿始终。结合每个不同保护点位特点,制定专项保护方案,严格执行方案提出的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传统建筑的修缮,新建建筑的高度、色彩、风貌等进行管控,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协调。
将资金保障贯穿始终。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先后财政投资1000余万元对100余处重点传统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包括伯延戏楼古道,朝阳沟入口阁楼,安子岭菩萨殿和晋冀鲁豫分区旧址,固义戏院、佛堂寺、观音堂等,以及任弼时故居、股民房名居等,累计吸引社会投资1.2亿元,共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截至2022年底,武安市共有1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拥有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省级历史文化民村以及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武安市委改革办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