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专访i will志愿者刘宝宗——“让专业成为志愿服务的习惯”——i will安心行动志愿者系列报道(十)

时间:2022-06-26 08:00:08 作者:李家慧 潘慧瑶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7312


  导 语

  自4月13日i will-安心志愿行动启动以来,陆续有600多名志愿者应召前来,积极加入志愿项目。各方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建制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援助服务,为疫区民众渡过难关贡献他们的力量。每名志愿者都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都值得被记录、被传播、被铭记。为此我们推出i will志愿者故事系列报道,讲述来自云上抗疫志愿者的心声和感受。

  本次我们采访的志愿者人物是i will-安心志愿行动发起人之一刘宝宗(昵称老鬼),也是行动项目经理之一。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志愿服务故事吧!

  刘宝宗,中国应急管理协会社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应急管理协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应急管理协会儿童安全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全国应急产业联盟的发起人。在i will-安心志愿行动中承担项目管理的工作。刘宝宗老师是一位十分专业的应急救援志愿者,接受过诸多专业培训,是国际标准SPHERE人道主义救援最低标准中国区第一批学员,目前是亚洲区的助教。他也是比较早以民间专业人士身份进入政府系统参加制定救援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人。

  根据刘老师的讲述,他最初只是支持上海的几个街道,帮助他们做一些应急处置和赋能的工作。但他在服务中发现,上海地区的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都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状况,于是他联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i will模式发起社会心理支持的抗疫项目,至此i will-上海安心志愿行动诞生。

  在项目成立之初,刘老师负责起草项目建议书,并进行岗位开发、内容开发、和各合作方做项目的确认等工作,并积极动员身边的合作伙伴,邀请他们一同加入到i will-安心志愿行动。在行动之余,他也利用睡前时间支持上海本土救援队的工作。据刘老师回忆,在那段时间,他每天的工作时长基本在18个小时以上,睡眠时间仅有两个多小时。“屋漏偏逢连夜雨”而在此期间,他的母亲和大姐也在北京因为密接被隔离,隔离期间母亲身体抱恙。在连续17天都处于这种身体上高密度工作、心理上高强度担忧的双重高压下,导致刘宝宗老师自己也身体抱恙住进医院。但他住院之余依旧牵挂着i will-安心志愿行动,即使整个脸已经肿到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在坚持组织每天的例会。

  “让专业成为一种志愿服务习惯,这个可以作为未来我们公共倡导的一种方式。”刘老师提到,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的志愿公益组织,有很多志愿者都缺少专业训练。因此在他们的服务过程当中,只走了服务流程,并未把控服务质量。也正是由于志愿者的非专业性反而给灾区增加了负担,对群众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我们需要让具有专业能力、具备专业资质的志愿者去做专业的服务。“社会服务的出发点是基于感性的,但是做事一定要是理性的。”

  此外,刘老师分享了他在i will-安心志愿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及挑战。作为项目协调者和组织者,于他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合作伙伴的协调,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与受助人对接。对此,刘老师也分享了他的应对之策。对于合作伙伴的协调问题,通过开发岗位、开发职责及各类线上管理工具的运用,让整个管理系统更系统化、更专业化。而对于和受助人对接的问题,会使用“人海战术”大面积撒网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不断跟街道居委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在地参与社区服务的公益机构等合作对接,通过开发链接当地资源进入到社区中,让居民了解我们的服务受众及可利用资源,也通过这个渠道收集一线社区的需求。

  最后,刘老师也表达了他的期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方面,他希望i will做更多的常态化储备,通过跟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伙伴合作,交流沟通 i will的机制、模式、方法,真正对其进行赋能,在未来将i will模式灵活运用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他希望将四师固态化,在全国各省各地都招募相应的四师作为储备力量,形成省级网络覆盖全国,并渗透到日常的社会服务工作中,辅助各级社会组织进入到社区,进行更专业地社会服务。

  刘宝宗老师相信:“经过大家不懈地努力和实践,i will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等级一定会上升一个大的台阶。” 让我们一起加油,为推动社会志愿服务专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访谈:i will志愿者 中华女子学院 李家慧

  撰稿:i will志愿者 中华女子学院 潘慧瑶

  审稿:i will志愿者 中华女子学院 崔畅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