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道德先行——弘扬生态伦理道德之思考

时间:2019-03-05 15:48:27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2959



  本文由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民革党员覃研于2019年3月所作。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之后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期待在文明跃迁的过程中,更多立志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能够不忘初心、道德先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术理论支撑,扎根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同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与先进的实践经验。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
 
  在新思想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在新要求方面,明确了在“新社会矛盾”下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新目标方面,提出到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在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依靠政治、经济、法律和科技手段,更需要从生态伦理道德方面进行建设。生态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生态伦理道德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建构和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并使其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并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信念,使生态文明建设不停留在口号和形式,而真正使其从肤浅走向深沉,从被动和自发走向主动和自觉。
 
  尊重自然 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成果
 
  生态文明的背后是文化的革命,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两次文化革命。第一次是农业文化代替渔猎文化(自然文化);第二次是工业文化代替农业文化;第三次正在迎来的革命是生态文化代替工业文化,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自然文化之下,人类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与动物一样服从生态规律,完全接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文化是人文文化,重视人伦与人事,这一阶段人文科学成就高,自然科学以经验形式存在和发展。工业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这一背景下的工业文明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现代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它随人类无法摆脱的生态危机孕育而生并不断发展。
 
  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生态伦理道德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重自然是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人类应该认可与自然的平等地位,既不对自然盲目迷信、顶礼膜拜,也不将其视为野蛮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类应该与自然成为合作伙伴,和谐共处,进行价值的共同创造。
 
  20世纪60年代,生态伦理学在西方诞生。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研究的对象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人对生物和自然界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从实质上改变了以往的哲学和伦理学只关心人类、只对人类尽义务和职责的状况,把动物、植物等纳入道德考虑的范围。它的创立是一场哲学革命,其革命性的变革在于强调人际平等、代际公平的同时,试图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人类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应关注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延续。对自然的尊重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道德进步,人的关怀应从个人、家庭、民族、国家逐渐扩展到人类、其他生命和整个地球。生态伦理学是一种责任伦理,它提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恰当尊重和责任。以对人类生存的深层忧虑、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省、对解脱危机的执着探索,体现着其实践品格,也表达着它对现实的郑重承诺。
 
  创新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伦理体系
 
  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为我们研究生态文明、建立生态文明伦理道德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参考和启示,但也存在其局限性,例如没有深入探讨现行国际制度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全球资本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不够彻底,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人权未给予足够重视等。
 
  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受到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制度安排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对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和实践照抄照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的生态伦理道德需要创新实践,需要以中国国情和中国需要为向度。
 
  第一,注重生态世界观研究。中国需要从形而上的维度为民众提供一套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架构和观念系统。这套概念架构和观念系统应注重生态世界观研究,既能克服近代西方机械自然观的局限,又能较好容纳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所呼唤的生态自然观。
 
  第二,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在反思和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基础上,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等智慧突破西方生态文明研究的局限。
 
  第三,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伦理价值体系中国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系统探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的深层涵义,扎根建设美丽中国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同时,应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探索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尊重自然、形成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维护生态系统完整、实现社会正义与经济公正、坚持民主、非暴力与和平的生态伦理原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公民有教养的重要标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通过对社会不同角色、各类人的伦理态度、伦理行为的研究,来制定一套和谐的、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环境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当前构建和弘扬生态伦理道德,需要本土化,既能够融入中国文化,又能契合中国民众的价值需求。
 
  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道德体系能够唤醒民众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增强人们的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最终,凝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迎接一个美丽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