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潘维:组织贫困农民建设新的大型城市——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一条思路

时间:2006-12-25 10:54:59 作者:潘维来源:爱思想阅读:8127464


  6.新城劳动者的来源。在建设基础设施和百万套住宅的6年里,工人们从哪里来?被征地的“原地地主”当然没有百万。山东省要号召本省最贫困地区的农民参加新济宁的建设。任何一对山东省的农民夫妇,只要免工资劳动6年,都可以得到济宁新城的一套住房,成为新城的房主。但附加的代价是,在得到住房钥匙那天,该户农民必须将三口人的责任田退还给本省当地的农村集体,并放弃该户在原居住地的房基地权利(房屋则可自行折价出售),落籍于新济宁。省政府或可规定,签约参加新济宁建设的本省外来劳工,其家乡的农村集体适当发给迁移补助(退还房基地和耕地的补偿),主要用于补贴6年内民工建设新城的伙食开支。原则上,百万劳工6年的伙食自理,是变相的“自带干粮”,因为自家的土地还在由自家人耕种。在六年里,民工吃的粮,名义上是自种自食,本质上已经转化为商品粮。放弃家乡的耕地和住房,工作6年,在一个巨大的都市里换回一套甚至数套住房,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计划对贫苦农民是很有吸引力的。那是6年的工作保证,比蹲在家里没事干,天天赌博强得多。比起济宁新城原来的“地主”,来自本省其他地区的劳工必须付出更多,因为被征地的农民碰巧占有“地利”,仅凭每户的耕地和房基地就能置换两套住房。一部分原来的“地主”可能不愿参加以劳务换取更多住房的计划,而是去从事利润更高的工作了,比如为百万建设大军提供各种有偿服务。他们可能是购买济宁新城“好区多余住房”的重要客户,为建设住房的原料出资。

  7.新城劳动者的组织。对于建设新济宁城,政府的财政责任很小,主要负组织责任,建设济宁新城需要政府去组织劳工。尽管“农民的城市农民建,建好城市为农民”,缺少了政府的组织,新济宁城根本就不会出现。在繁重的组织工作里,企图当官做老爷的官员,缺少组织能力的官员,自然会被淘汰。省政府要让干部带队,组织农民尽量成建制地(基于原有的乡镇、村、组)加入以工作换楼房的城建计划。应当鼓励农民以村为建制,以村党支部、团支部为核心,组成建筑工程队来参加济宁新城的建设。这样做有五大好处:(1)方便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2)方便民工伙食管理;(3)方便民工家乡将来成片还耕房基地、重划耕地,合并村庄;(4)方便将来的城市管理;(5)方便把“农民工”培训成市民的任务。同时,作者预见到新城经济挫折的可能性。新居民如果不满意济宁新城的经济条件,可以依照预签的工作合同,放弃济宁新城的住房所有权,退掉自己的换房券,在农村易地换回相当面积的耕地使用权和房基地权,重归小农生活。

  8.新城劳动者的教育。把原本处于半失业状态的贫苦农民组织起来,用劳动创造财富,建设新家园,建设大城市,这本身就是教育小农的有效手段。济宁新城的建设工地应当成为一所农民大学。建设工地实行8小时5天工作制。政府要组织教师、官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办“民工夜校”。民工夜校“学制”6年,组织农民接受各种工商技能的培训,并讲授法律、经济、交通、卫生、地理、城市生活、家居装修、市民精神,世界事务、等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党团机构还要组织民兵和保安训练、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各种技能竞赛,制定工伤补偿和奖惩规则,定期评选劳动模范。工作特别出色者,比如优秀的组织者,技术创新者,劳动积极肯干的人,将获得挑选住房的优先权,或取得更多“住宅交换券”,从而得到较大的住房。原则上,建设新济宁的组织者们要占领民工们的全部业余时间,让他们在建设自己新家园、新生活的过程中从农民转换成市民。

  9.新城将拉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出色的组织管理创造生产力。第一,济宁新城建设6年之后,(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山东民工们的家乡会发生什么?留在家乡的农民会发现:人均耕地面积成倍提高,商品粮的比例成倍提高,人均农业收入成倍提高,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百万套新济宁住宅里住有300万山东原来的农村人,他们因济宁新城的出现而退掉耕地和房基地,旧住宅就要推倒还耕,原有乡镇必须合并,农民还要建设新村、新居。提高我国的粮食商品化,建设农村新村,都属于新城建设效应。山东农村的内需由此扩大,不会再有所谓“三农”问题。在新城建设的高潮中,农民盲动于我国铁路“春运”的现象也会大幅度减少。第二,我国的工业经济会发生什么?济宁新城建设和百万建设大军会拉动一大批有关吃穿住行的基本产业部门。从事最原始纺织业的妇女也会有工作,比如生产劳动服装,劳保用品。机械生产部门也能恢复生产,比如重型机械和运输工具的制造,建筑材料的开发。大批的相关工业和商业会发达起来。第三,我国在世界的资源分配中将占有较大份额,这是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钢铁和水泥生产是我国经济的长项,而有色金属资源贫乏和外汇储备过多是我国的大麻烦。通过建设新城,我国将大量进口短缺的金属原料和能源,让全世界的战略原料流入我国。第四,新城建设的最重要成果是:一大批农民受到工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了我国的人口素质,迅速扩大我国拥有的“人力资本”。

  

  三.论新城的经济可行性

  

  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从建设住房开始。作者通过回答三个疑问来解释城市化原理,解释大型新城的经济可行性。

  1.山东300万农村人为什么来新济宁?答案是,他们来改善生活。

  (1)什么是“改善生活”?改善生活主要体现为改善居住条件。除了延续种族的本能,吃、住、行是“生活”的基本内容。如果视我国20亿亩耕地的产出为常量,改善居住条件就是改善生活的基本内容。改善了居住条件,才能改善“行”的质量,也才能改善“吃”的质量。因此,改善住房条件是增加财富的最基本途径。一般而言,哪个国家的住房条件最好,哪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就最高,那里的人民也就最富裕。对老百姓而言,住房是一生能拥有的最大宗财富。

  (2)怎么是“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居住条件的基本途径是迁移到居住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在那里拥有住房。什么是“居住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城市与乡村有个门槛,代表“质”的差异。人的聚居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叫“城市”,就在本质上区别于“乡村”。聚居规模的“门槛”在哪里?数量的差异无法说明问题,千人为村,万人为镇,十万人为城,不能表达城乡质的差别。城乡之间的门槛是:有了一定的人口聚居规模,才可能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正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附属产品,比如抽水马桶、小汽车、达到饮用标准的自来水,等等,导致城市的居住条件比乡村好。极少数富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设豪宅,依旧享受水电煤气交通的方便。那是他们花了不寻常数量的钱才修建起来的,而那些钱是从人口密集聚居的大城市里赚来的。石油大亨的钱,看上去是从沙漠里挖出来的金子,其实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才使汽油成为金子。今天太原高楼里普通人的居住条件,强于昔日乔家大院主人的居住条件,尽管乔家是当年山西省最富有的人之一。无论乔家多么富有,他修不起飞机场、煤气管道、电话局、大型医院、高速公路、甚至修不起自来水厂和冲水厕所。其实,因为有了“城”,乔家财富来源的“票号”才成为必要。所以,对“乡下人”而言,改善生活首先是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居住条件的最简单办法是迁居到城市,从“乡下人”变成常住城里的“城里人”,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

  (3)我国今天的情形是:现有的城市太少,基础设施已经“饱和”,扩建的开支已经过于昂贵,而且严重缺水,不能再为数以亿计企图迁徙来的乡下人提供拥有城市住房的机会,提供较好的生活了,甚至暂时不能再允许乡下人迁移进来。怎么办?民工们为北京建设住房,工资低得不可思议,还可能被欺骗、赖帐,干一整年都拿不到工钱,只解决一日三餐,却还依然在源源不绝地涌入。

  (4)在这样的条件下,山东的农民怎样改善自己的生活?看到每年“春运”期间在铁路网上盲动的亿万“农工”,除了建设新的大型城市,还有什么别的答案吗?出于历史原因,我国建城的速度属于世界上最慢的一类,城市化比例在世界上最低,所以,人均收入也属世界上最少。我国建新城的“帐”欠得太多了,使中国农民患上了世界上最强烈的城市饥渴症。危机孕育了采用非常手段,迅速建设大型新城的可能性和机会。耕者有其田,劳动者有其屋,一旦出台用乡村的耕地、房基地和劳动力来换取未来大型新城市楼房的政策,农民加入换房计划的热情会像井喷一样爆发,重现一个浪漫火热的时代。与50年代不同,我国今天的农民有建城市楼房的能力、经验,有80-90年代在乡镇企业工作的经历,有9年义务教育的知识基础。而且,与50年代末不同,我国农业有巨大规模的过剩劳力;我国的工业有巨大的“过剩”生产能力,呼唤着扩大内需,独立自主,不再依赖发达国家苛刻的市场。最重要的是,我国的共产党政府拥有动员农民的丰富经验和强大组织手段,能够组织农民快速建设新的大都市。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