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张红宇等:高度重视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0-02-18 02:47:38 作者:张红宇等来源:爱思想阅读:7757


  3、从农村来看

  ——农村将成为防患的重点区域。春节前,500万人离开疫情始发地武汉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入湖北省内和湖南、河南等主要省份的农村地区,农村防疫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受限于知识水平和健康素养,农民的防疫意识普遍不高,疫情防控任务重、难度大、困难多。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对病毒危害与防控了解更少,而这个年龄段的人正是易感染、难治疗、易致死的人群。尽管村庄已通过多种手段在村民中反复强调防护常识,但由于农民平时绝少有佩戴口罩的习惯,防护宣传也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能立刻接受。同时春节习俗的惯性太大,过年串门聚会的传统深入民心,有些村民认为“没啥大不了的事”“这事儿都在城里,离农村远着呢”,使得仅仅依靠倡导性的措施仍然效果不明显。这也迫使不少农村地区在疫情进入严峻复杂阶段后采取了断路封村的“强招硬招”。即便如此,不少地方仍可以看到聚集聊天、打牌的“不设防”人群;有些地方的体温监测也存在走过场现象,看到熟人就放行,没有真正做到严防严控;有的农村隔离点对人员管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自由走动现象等等,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当前,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已呈现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农村地区是后期防患的重点区域。

  ——农村的公共卫生防疫条件满足不了防患的要求。农村防疫条件有限、防疫能力不足、防疫物资匮乏,加大了防护难度。2018年底,全国3.16万个乡镇共设3.6万个乡镇卫生院,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只有1.39张,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只有1.45人。全国54.2万个行政村共设62.2万个村卫生室,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2.32人。农村不仅在卫生资源数量上并不充分,同时在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布局上也不合理。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整体功能较低,从卫生资源、管理体制等与其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很难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

  ——医疗救助条件呈现明显短板。在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医治传染病专业人员方面,农村与大中城市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对于一些县城医院,医疗救助短板明显,隔离病房、救护设备、救护物资等捉襟见肘,专业的医护人员更为紧缺。而到了乡镇村社这一层级,医疗资源更加匮乏,行政村中往往只有几名村医甚至只有一名村医,“以一管百”“以一管千”是常态,疫情发生很难做出应对。

  ——恐慌心态对乡村治理提出挑战。作为最基层防疫体制动员管理主体的农村干部,危机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在没有上级统一部署的情况下,没有足够动力动员辖下村民展开疫情防护工作,也很难应对因断路封村措施而引发村民对疫情的恐慌。对于已经出现确诊病人、疑似病患的农村,如何平复农民群众的恐慌情绪,遵守居家隔离的规定,对村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然,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中,由此决定了始发期、发展期和结束期的影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范围和严重程度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和研判。不过,事态发展并不乐观,需持续关注,深度反思。

  二、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除了波及全国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非典”以外,在农业农村领域,除了自然灾害、动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危机等个案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出现,对农业农村经济有深刻影响,进而波及到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在农业农村经济领域的表现也并不罕见。“三聚氰胺”、禽流感等问题的影响已超越农业农村范围,一再表现出非常态特征,进而凸显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1、危机可能产生在各领域、各环节

  新冠肺炎疫情尽管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但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角度来看,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怎么通过公共卫生问题观察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问题,都值得总结思考。

  ——渠道安全。我国农产品产销区的生产和购销功能正在分别强化,双方的串联高度依赖通畅的运销渠道。尽管交通管制和地区封锁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之策,但“一刀切”的政策对正常的经济社会运行的确造成了很大“杀伤”,在产销对接上尤为突出。由于渠道中断,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地产品运输,造成产销脱节,导致产地农产品囤积滞销,产品价格暴跌,生产者收入受损;而销地面临农产品短缺,物价暴涨,消费者福利下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问题十分突出。面对疫情等突发情况,可以进一步细化交通管控和地区封锁的政策设计,既要有硬度,也要有弹性,要确保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通畅安全,实现供需平衡,减少价格异常波动。

  ——储备安全。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各地重要物资的储备不足问题,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必须确保储备安全。一是农产品储备。当粮、菜、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储备低于安全警戒线,出现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就会使人们产生心理恐慌,会出现抢购风、囤积风,最终酿成社会危机。因此,做好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工作非常重要。二是农资储备。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尤其是农业的季节性决定了重要生产时节必须要有足够的农资产品与农事活动相匹配,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装备要及时在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供需对接。在遭遇疫情等危机时,农资储备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降低不利影响。三是饲料储备。此次疫情导致养殖户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难以及时获得充足饲料,对此同样要做好储备工作。

  ——生产安全。确保渠道安全和储备安全的基础是生产安全。产品运输和储备的前提是要生产得出、生产得好、生产可持续,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重视粮食安全,原因就在于若生产不出、生产不及时、生产不高效,不仅无法应对全国的常态需要,更难以满足突发情况的应急需要,出现问题时,进口贸易的时效性不能掌控。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抓在自己手里,既要碗里常态有粮,也要碗里应急有粮,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在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上不能有一丝松懈。2019年猪瘟引发的猪肉短缺问题还在持续,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要求高度关注农产品的生产安全问题,抓牢、抓实、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生产安全。

  ——就业安全。就业稳定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此次疫情发生后,城乡居民就业都受到了短期冲击,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失业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就业安全问题会更加严重。集中体现在农村居民更加依赖非农就业,更加依赖在非正规部门就业。而这些非正规部门本身受经济社会大环境影响更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更弱,易发生受疫情影响而破产的情况,这无疑会对农民就业构成威胁。由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同时可供农民选择的就业渠道不宽,因此一旦失业,农民在城市继续就业的难度将会提高。在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状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危机状态下提供合理就业保障,双管齐下才能确保就业安全。

  ——收入安全。疫情引发的产业波动传导到就业波动,最终转化为收入问题。同就业类似,城乡居民的收入都会受到疫情影响,但相对于工作类型更为稳定和社会保障更为健全的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收入问题显然更突出、福利损失也更大。虽然目前尚不能准确估算此次疫情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但毫无疑问,不少养殖户、时令农产品种植户、休闲农业经营户等都遭受重创,经济损失十分惨重,而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家庭也面临着失去经济来源的风险,其背后折射出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问题以及保障不健全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农民收入以及全民收入处在安全水准,仍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

  ——社会安全。疫情危机短期内主要是流通问题,中期看是生产问题,再往长期发展将演变为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治理能力相对落后:硬件看,医疗卫生、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等与城市有较大差距;软件看,村两委的社会治理能力并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农村社会需要,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农村应对危机的能力还十分薄弱,一旦危机蔓延乡村将形成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特别是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滞后造成的危机,持续或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舆情传播加以放大,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破坏作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农村社会危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否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