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党国英:终止农村问题过度“政治化”

时间:2019-04-02 15:52:22 作者:党国英来源:宏观经济智库阅读:6957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还不符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改革还需要攻坚克难。

如何使“乡愁”成为城乡居民的共享成果


  笔者将时下“乡愁”这一重要准政策用语,看作是一种在特殊居住形态下形成的环境友好和社会友好心态。

  对“乡愁”的认识需要有历史关照。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里,人际关系如同小说《白鹿原》的刻画,并不具有现代性。人们没有隐私,也就极大牺牲了自由。当人们的全部生存手段均依赖村庄资源时,村庄领袖对村民的控制力就很强大。当村庄社会与宗法关系紧密结合时,这种控制会更强大。现代村庄改变了这种关系,“乡愁”才更有现代性。据笔者调查,近年农村社会的道德风尚确有显著改善,此变化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城市能不能承载具有现代性的“乡愁”?目前我国不具备这种条件,这与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形态有关。我国城市居民区的楼房越盖越高,但一座楼房的居民一般不构成一个“社会”。邻里间的空间过小,反倒不能建立友好的邻里关系。这种情形已经有心理学研究给出了解释,这里不做介绍。笔者要讨论的是城市居民在这种居住形态之下不能生出“乡愁”,但他们对“乡愁”有自己的需求,怎么办?难道让城市居民花钱“购买”农村才有的“乡愁”?能不能使“乡愁”成为城乡居民共享的文明成果,目前我们没有答案。

  此外,我国农村的居住形态也开始向城市看齐,正在向集合住宅方向发展。按这个趋势走下去,农村也会没有了“乡愁”。

通过城乡协调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克服难题


  本文提出上述问题,同时也隐含了对解决问题途径的看法。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扼要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作为本文的结论:

  一是防止中国农业“日本化”,要着力推进城市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经济部门转移,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支农财政要瞄准大宗农产品生产,对所谓多功能农业不再或减少补贴,将其交给市场定生死。

  二是保障专业农户增收,要绕过规模经营的“天花板”,依托农业农村产业链,让农民就近在各类大型居民点兼业。为此,要推动大型跨行政区合作社发展,将各类乡镇驻地发育为小型城市,实现大中小城市均衡布局。

  三是避免农村公共服务效率降低,要改变观念,依托小城市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小型专业农户居民点的农户在附近大型居民点获得公共服务。

  四是终止农村经济问题“政治化”,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将有期限的土地承包权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承包权;将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产权份额可交易的真正的市场主体。为此,要以“起点公平”为原则,进行“最后一次”产权份额调整,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产权制度。

  五是使“乡愁”成为城乡居民共享的文明成果,要改革城乡土地规划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资源,使城市居民需要的住房建设用地占城市区域的比重大幅提高到45%以上,逐步使经济型独栋住房成为城市居民住房的主体形态。同时要扩大放活各类村庄建设用地的交易范围,使之成为改善国民居住形态的重要资源。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