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张红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19-09-24 09:03:43 作者:张红宇来源: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公众号阅读:11819


  5、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由于农业在总量、结构、新产业、新业态上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产业脱贫解决了贫困问题,通过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坚定的支撑作用。2018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而2012年我们的贫困人口高达9899万,再经过今年和明年的努力,到2020年12月31日,中国将向全世界宣告:按2010年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20个国定贫困县如期摘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在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1978年中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去年中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是39251元,相对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3.33的历史最高点,2018年缩小到了1:2.69,成绩是明显的。

  (二)纵向角度:现代农业已进入4.0时代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越来越有了4.0版的雏形。70年的新中国建设, 41年的改革开放,在进入新世纪的第19个年头,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变,也在不断丰富。农业无论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产业形态来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现代农业1.0版:建立稳定基础

如果说农业有1.0版,我认为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29个年头。(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当时农业发展也提出“四化”发展,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以及化肥化。当时,农业的“四化”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所有的资源,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强调以粮为纲,强调全部的农业资源聚焦农产品产出,在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全体农民抓粮食生产,却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国民经济处于几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粮食年总产量大约为1亿多吨,到1978年,我们的粮食产量大约是3.04亿吨,总产量在29年里增加了1亿多吨。成绩表面看算不错,但是相对我们不断增加的人口总量,我们的粮食安全并不牢固,当然这29年为现代农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基础。

  2、现代农业2.0版:解决粮食问题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个世纪末,我认为现代农业具有了2.0版的特征。由于人民公社的体制被破除,农业从生产和流通的角度来看,市场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分工分业,原来的社队企业发展为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背景之下不断转移,农村和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吃饱肚子的感觉。到了90年代以后,农业资源不断地向外流动,资本资源和其他资源也在向非农产业流动,经济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我以解决粮食基本供给为标志,将这一时期作为现代农业的2.0版。

  3、现代农业3.0版:多元化发展

  从2001年开始到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我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3.0版。现代农业的3.0版是在我们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多产业、多业态在不断地释放,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在新世纪以来10多年间发展的势头蓬蓬勃勃。

  4、现代农业4.0版:农业功能延伸

  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我认为现代农业进入4.0版,从农业功能角度来看,农业功能已经由单一的物质供给功能,越来越多地转向在提供物质供给的同时向非物质供给功能伸延,其中,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被空前地重视,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出,这是农业新功能的不断释放。供给功能本源不变,甚至供给功能在不断强化的同时,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功能不断地凸显,农业的就业功能、收入功能也保持稳定。从业态来看,农业由单一的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转换,也就是说,农业存在着物质供给功能,也存在着文化传承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维护功能,这种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农业与文化的结合、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农业与商业的结合、农业与生态的结合,使现代农业有了4.0版的概念。

  我关于现代农业4.0版概念的提出及其阶段划分正确与否,在座各位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批判,但是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外延,可不可以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去分析,这是很重大的问题。对于在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关于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的分析,是可以成为各位研究选题的视角。


二、发展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农业自己与自己对比,应该属于鲜花盛开,获得了巨大成就,用自己的资源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供给解决了需求问题。但是农业发展到今天,相对于工业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增长,农业大而不强是基本表现,既有长期挑战,也有近期困难。从长期挑战来看,在国际和国内两大背景下,大而不强有两个不同的表现。

  (一)国内角度:农业仍然是短板

  从国内来看,“四化”同步,农业仍然是短板,而且表现非常明显。随着不断上升的国力、不断增强的工业能力,我们的农业尽管与自身相比进步明显,但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工业产值增长相比就显得捉襟见肘。2018年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GDP总量高达90万亿元人民币,占到了全球GDP总量的16%以上,按2018年1:6.66的平均汇率计算,2018年的GDP总量达到13.6万亿美元,我国13.95亿人,人均GDP达到9753美元,而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仅只有156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大国、世界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大国、世界最大规模的外贸顺差大国,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由中国创造,三分之一的重工业增加值由中国创造。钢铁、水泥、铝合金、平板玻璃这类资源化的工业产品,中国总产量世界第一、不少资源性工业产品甚至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全世界生产16亿吨钢,中国生产了其中9亿吨,全世界生产40亿吨水泥,中国生产了其中的24亿吨。从高端工业产品来看,全世界去年生产了20亿部手机,中国生产了其中的18亿部手机,这代表了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全世界最繁忙的10个港口,7个在中国,这表明中国的强大贸易能力。中国强大的工业、贸易和建设能力,这就是中国在全球扮演的角色。

  但是相对我们的工业和宏观经济的表现,农业大而不强,国内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仍然偏低。1978年中国的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是1:7.5:5.8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农民仅仅相当于七分之一的工人劳动生产效率,接近六分之一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效率。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数不断降低,这是件大好事。1978年中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比高达70.5%,到2018年40年间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6%,每年下降约一个多百分点,这个成绩是非常大的。农业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构成中占比不断地减小,致使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地提升。然而,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仍然低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2017年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比例仍然达到1:4.5:3.8的关系。尽管农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农业劳动力基数太大,相对于二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仍然偏低,是工业的4.5分之一、是服务业的3.8分之一。2018年90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总量中农业GDP是6.47万亿元、农业GDP占比已经下降到7.19%,但是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仍为26%。换句话说,三份劳动力创造一份增加值,这本身就是导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的重要原因。

  (二)国际角度:与发达国家对比有明显差距

  从国际来看,中国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肉类,水产品和粮食产出大国,对此我们感到自豪。我们在人均占有量上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这个平均数包括了非洲国家、南亚国家等全球最贫困的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或者与世界强国、农业强国相比,中国农业有明显差距表现得非常突出。从资源化农业角度看,我们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包括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美国的粮食产量,虽然每年数据变化不一样,但是美国每年仅玉米就生产了3.5亿吨—4亿吨,加上小麦、水稻的产量大约是4亿吨—4.5亿吨,美国的人口总量为3.2亿人,因此,美国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大约处于1200公斤—1500公斤之间。俄罗斯每年的粮食产量大约1.3亿吨到1.4亿吨,俄罗斯的人口总量为1.4亿人,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每年1000公斤。由此来看,美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中国的3倍,俄罗斯是中国的2倍。从肉类角度来看,中国肉类年人均占有量是每年61公斤,美国肉类年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超过100公斤,发达国家,包括欧洲的大国的人均肉类占有水平也远远超过中国。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