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纪实

时间:2021-03-18 19:20:55 来源:新华网阅读:13631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添活力。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把应对风险挑战同发挥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优势中积胜势。

  “十三五”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压力测试”:

  危难时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为构筑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2020年2月27日,志愿者张建国(左)和儿子张洪赫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花园社区车辇店胡同口的疫情防控值班点值守。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完备的产业体系全面组织动员,科研体系全速运转,为应对疫情提供物质保障和科技支撑;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为疫情防控发挥关键作用;宏观调控全面发力,“六稳”“六保”稳住经济基本盘……

  “新冠疫情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挑战着世界几乎所有政府的极限。”回顾过去一年,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当然还有公共卫生等各领域,都要更胜一筹。”

 

 

  2020年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话发人深思。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扰动,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发力,市场活力加快释放,稳住发展态势,开拓增长空间;

  面对种种不确定性,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领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主动作为;

 

 

  2020年6月13日,市民在河北省永清县一处公厕内洗手。永清县将公厕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工程,在科学布局、高标准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便群众。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7年多的砥砺奋进,无论从改革广度和深度看,还是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改革的实际检验看,取得的重大成就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7年多的闯关夺隘,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勇毅笃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中国之治”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镇巴鲁村网格员刘园(右)走访结对帮扶户时,与村民韦福琴核对生产生活情况(2020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因谁而大潮涌起?为谁而劈波逐浪?

  乡村小学校长王伟华眼中,改革是为了坚守的教师、是为了山里的娃娃。得益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到乡村任教。

  幸福生活在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唐学孝眼中,改革是为了白发苍苍的他们。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让更多人得以“老有所养”。

  “闯广州”21年后终于积分落户的邓凤娇眼中,改革是为了亿万奋斗者。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他们梦圆城市、落户安家。

  ……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2485个改革方案,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各个领域,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

  全面深改,抓住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不同群体、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改革过程同百姓得到实惠的过程相协同,实现长远利益的举措和维护当前利益的做法相衔接,改革让党同人民群众情连得更深、心贴得更近。

  立足当前——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愁难急盼问题。

 

 

  2020年10月29日,专家们在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中药专业组专家评审会上讨论发言。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清退“僵尸药”、新增抗癌药、覆盖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品、新纳入药品平均降价50.64%……2021年3月1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再加上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后平均降价93%,解了不少患者燃眉之急。

  医保可用药少、药价高昂,曾是无数患者的心头之痛。迈向深水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除以药补医,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和耗材加成,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居民在福建省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内等待办理医保报销手续(2014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药价下来了,民生温度上去了。

  曾经,“黑户”二字是笼罩1500余万无户口人员生活的阴云。没有户口,出门连火车票都买不了,社保就更是没法办。建机制、扫障碍、破难题,户籍制度改革“鼓点”密集敲响,历史遗留的“黑户”问题彻底解决。

 

 

  2020年10月14日,原籍浙江湖州的王秀丽(右)在上海市徐汇漕河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公安综合窗口,仅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户口迁移落户手续,成为享受上海市公安局会同浙江省公安厅共同推出的沪浙“跨省市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垃圾分类、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困扰百姓的“小麻烦”,却是最高决策者心中的“民生大事”,一项项列入中央深改委会议日程,一次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一点点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金晖远洋社区,今年83岁的邰玉珍(左)指导社区居民倒垃圾(2021年3月5日摄)。邰玉珍是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退休后,她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兜底补短——改革聚焦民生短板、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

  2020年底,一则“193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天津”的消息登上热搜。这些曾是最边缘、最困难、最脆弱的特殊群体,变为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的新市民。

  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等问题,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致力于推动共享发展,不断提升人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按期实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有效发挥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作用。

 

 

  2020年11月24日,在贵州省绥阳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整理登记退役军人档案。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