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顶天立地”的探索:福建高校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2-01-14 14:58:54 来源:潇湘晨报阅读:99957


  同时,我省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创新平台,迎来新机遇。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建设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首批建设该平台的高校仅4所。“平台采取多方共建模式,主平台在厦门大学,分平台直接建在海沧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及国际LED芯片龙头企业三安光电,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平台执行主任、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忠介绍说,集成电路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也是厦门重点布局产业,这个平台将切实服务国家及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以高水平研发平台引领创新,努力形成更多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我省高校大有可为。

  树导向,营造创新创造环境

  随着我省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以体制机制创新,调动更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营造更加鼓励产学研协作的环境,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

  “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2021年,省科技厅面向全国发布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广邀高校院所和企业“揭榜”攻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谁有本事谁上。

  福州大学教授、闽都创新实验室副主任郭太良团队,成功揭榜由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提出的“大色域量子点背光显示器关键技术”攻关需求,并获得2021年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计划经费。

  “揭榜挂帅,创新不问‘出身’,在科研领域树立了一种公平导向、效果导向,以创新能力、创新担当、创新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郭太良说,该项目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高性能大色域量子点背光显示器,预计产能100万台,产值22亿元。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迫切的是要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障碍。这几年,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和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政策贯彻落实的七条措施》等系列举措,进一步赋予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和成果处置更大自主权。同时,探索建立省重点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项目目录制度,推行以“揭榜挂帅”方式策划生成项目和联合团队。2021年有24个项目列入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

  在政策引导下,福建高校纷纷行动起来——

  去年11月,厦门大学新修订《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创新性地建立科技成果申请预评估制度,在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科技成果所有权、自主处置权等方面作出大胆探索。

  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建立有别于传统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作为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自主实施科研项目攻关,承担政府竞争性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市场化的理念办研发机构,使之“轻装上阵”面向市场,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该院已与企业共建30余家院企联合研发中心,服务全省150多家企业。

  福建农林大学2020年重新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充分保障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权益。2021年共转让成果100余项;2021年,还启动实施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组建了53支专业特色鲜明的服务团队,服务对接乡村600多个。

  龙岩学院引导教师服务企业,设立“奇迈科技创新基金”,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组织课题组开展技术攻关,吸引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

  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障碍,“放水养鱼”,激发了高校创新创造活力。同时,高校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结合的研究院也正在涌现:厦门大学建成平潭研究院、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古雷石化研究院等,集美大学建立龙岩产业研究院,福州大学创办四家产业学院,三明学院与三钢集团联合成立闽光学院……

  福建高校广泛将创新资源导入地方产业,与企业深入开展横向科技合作,深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

  按下快进键,服务主战场,激活新动能。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福建高校正迸发能量,展示应有的实力与担当。

  (福建日报1月13日头版头条 记者 黄青 李珂 储白珊 游笑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