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骗保上千万,这些医院又想、又能、又敢

时间:2021-10-21 08:33:20 来源:八点健闻阅读:13094


一位北方某三甲医院的医保负责人告诉八点健闻,在七八年前,当地医疗机构骗取医保基金行为“司空见惯”,“越是看不了病的医院,就愿意去套取医保。”一些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常年收不到病人,把一些工伤患者、或患慢性病的老人的医保卡空挂床位、开药,套取医保资金,以此给医生发工资,当做维持医院运营的长久之计。

“用骗保养医院”的畸形模式,在医保局成立之前,成了一些医疗机构的“家常便饭”。

2018年4月,国家医保局成立之后,随着医保资金检查收紧,在当地空挂床位的医院行为有所收敛,该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听闻抓了几个骗保人员,但很多曾进行骗保的医院停手后,也没听说再被查、被罚。”

前述专家告诉八点健闻:一些医院骗保,某种程度可能跟医院的经营状况有关系。有些医院因为经营状态不太好,为了生存,很容易动“歪脑筋”去骗取医保基金。

这也就回答了每次骗保案发生后,被经常被问的问题:老百姓的救命钱,究竟进了谁的口袋?以此能大致推断,一部分进了利益既得者的口袋,一部分进了医院的口袋。

“又能”,主要源于医疗服务行为本身的特殊性。

“除了空挂床位、造假病例这类极其严重的骗保案例,剩下的是一些司空见惯的骗保手段,比如说过度医疗,小病大治,这些行为很难界定。”前述专家称。

该专家认为,若客观看待,医疗服务本身是一项比较有争议的行为,其中所涉及的一些边界与合理性问题尚不明确,存在争议,也正是这部分尚且模糊的空间给了骗保者可乘之机。

以过度医疗为例,国务院基金监管条例明确提到“禁止过度医疗行为”,但在实际临床判断过程中,什么算过度医疗却难以判断,由此所涉的骗保行为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像在路上打劫、杀人放火那么容易一下就能辨别出。”这位专家如此解释。

另一个原因是:道德的约束机制,在医保基金使用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2021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卿指出:本来医生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群体之一,用道德来制约约束是最好的手段。但是从历史上来看,涉及到医保基金使用时,存在利益取向的问题,医生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要帮助病人,那就很容易出现医保基金使用的不合规行为。

国家医保局成立前,针对骗保行为的严惩措施相对缺失,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详细——这是“敢骗保”的原因。

对此,张卿也认为,“涉及医保基金违法违规使用的医疗机构占比如此巨大,和以前的法律有很大关系。”在相关法规对具体某项操作解释不够详细时,很多人便按照惯例进行管理和操作,但相关行为其实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所以,相关法规的实操性有待提高。”

“不敢、不能、不想”,路还有多远?

我国医疗保障基金制度建立以来,从1998年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20多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