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为什么不想当爱豆的演员就没戏演?

时间:2021-09-14 07:48:5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阅读:383923


胡蝶登上了《良友》杂志的封面。

这个行业一直都有跟风的特点,很多演员一炮而红之后,走上明星的道路,便陷入自我重复。“明星是不需要改变的,粉丝也不希望你改变。你让一个偶像去演坏人,他的粉丝不干。”冯远征分得很清楚,“是演员,就去塑造好每个角色;是明星,那你就去制造话题。”

前几年,一位当红流量明星托人找到冯远征,高价请他当私教。内容很简单,就是在片场跟戏,告诉明星要这样笑、这样哭,不用分析,只要直接交代怎么做。冯远征立马拒绝了,“那我不是有病嘛,放着剧院这么多好的年轻演员不培养,我去培养他?”他告诉中间人,要想当个演员好好演戏,就去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进修一年半载,表演是集体行为,得跟很多人一起练。中间人回复他:“他哪有时间!”

冯远征拒绝当明星,他一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名演员,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话剧舞台上,影视表演只占用很少的精力。几年前他担任人艺演员队队长,去年被任命为人艺副院长,将更多精力投入导演新戏、培养新人,由他导演的新排《日出》刚刚在北京首演。不过,对于另一些演员,如果不提升知名度,可能意味着他们将丧失选择好角色的机会。

综艺节目的兴起,为他们提供了增加曝光的机会,但节目里的嬉笑怒骂,对演员其实是一种伤害。演员靳东曾经解释过自己不上综艺的原因。他说,一旦被贴上综艺感、搞笑等标签,即使很受欢迎,但观众可能没办法再看你演的戏。因为一看到这张脸,就想到综艺节目里的搞笑桥段。隐藏真实的一面,是为了不被贴上标签,而标签意味着适应角色的局限。这种“神秘感”是演员的一种特质。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正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综艺、真人秀之所以对演员职业有伤害,是因为表演艺术需要创造出与现实有一定微妙关系的另一个世界,不是单纯描述现实。而无论是真人秀、综艺,还是其他增加曝光的形式,目的都是把演员硬拉进现实中去,让观众看到与现实紧密连接的演员“自己”,这是“非艺术”的。

2020年,宋丹丹退休的消息传出时,很多人诧异,这位春晚小品女王竟然是有单位的。其实她一直是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塑造过《家》《茶馆》《白鹿原》《窝头会馆》等经典话剧里的角色,但知名度远远比不上《懒汉相亲》《超生游击队》和《昨天今天明天》等小品里的角色。她曾经感叹,小品的成就是柄双刃剑,大大束缚了她在影视领域的发展。三四十岁是一个演员最好的年龄,但她很少接到剧本,只演了《我爱我家》和《家有儿女》,都是情景喜剧。这些因小品成名的优秀演员的苦恼,与当下综艺时代演员面临的抉择如出一辙。

在中国,明星随着时代浮沉,经历过复杂的演变史。最初,明星是由市场决定的,19世纪京剧舞台上诞生了最早的明星,20世纪20年代,电影业在中国兴盛,初代电影明星出现。1934年,上海《良友》杂志请来胡蝶、阮玲玉、王人美、袁美云等八位当红女影星拍摄了一张合影,“八大明星”一时风头无二。时过境迁,明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几乎消失了。1949年8月,在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演员张瑞芳见到重庆、上海的影人,大家都“一袭制服,一顶列宁帽,脂粉不施,素面相向”。

阮玲玉登上了《良友》杂志的封面。

不过,官方逐渐也意识到明星的巨大影响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用武之地。1962年,在周恩来的推动下,文化部指示印制了22幅当红演员的大幅照片,挂在全国的电影院里。北京市美术公司制成一批三四寸的明星小照片投放市场,8个月卖出71万余张,引发追星潮。两年之后,1964年文化部开始整风,电影演员照片又被撤下。改革开放之后,由市场挑选的演艺明星再次出现,并在世纪之交迎来高潮。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郑宜庸说,演员原本只是一个职业,按理说观众只需关注作品,对其私人生活不应该有过多苛责。之所以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是因为知名演员已经成为公众人物乃至明星,大众会以完美的人物形象要求他们。最近,刘天池身边很多演员朋友又紧张了起来,因为陆续有演艺人员因各种原因“塌房”。她觉得,由于网络造谣成本太低,某种程度上,演员变成一个被随意“泼脏水”的极度弱势群体,却没有组织对他们加以保护。郑宜庸说,现在出现了对明星群体的污名化现象,可能继续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偏见,将明星群体妖魔化,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公众一言以蔽之:“贵圈真乱”。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