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拥有大德之人,行中庸之道,便可成就大的功业

时间:2020-07-31 15:45:3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1.jpg

  孔子曾经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诗经》之中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美好光明的品德,他让平民和百姓都和善相安,能够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之所以任用他,便能让他享受福禄,所以有道德的人,必然是秉持着一种天命。”

  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这一句话,说明的就是大德的道理。

  不管人生的道德是修炼出来,又或者是先天性养成,他怀有大德的人,就是为了承受上天赐予的重大天命。

  一个人拥有大德,上天才会赐予他重大的天命,这样的人才可有一番大的作为。

  何谓大德?其实人生的大德并不是简单的善良,而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秉持中庸之道,让一切合理。

  这并不是拥有简单的心软和善良就能做到的,而是拥有大的智慧,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让自己的智慧与仁慈心诚,同时发挥作用。

  《中庸》“无忧”篇章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忧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他有王季这样的父亲,有武王这样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帝王的基业,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

  这一句话是孔子对于周文王人生境遇的一种感慨,他认为周文王就是所谓的大德之人。

  孔子所说的“无忧”并不是没有忧愁的意思,也不是不用操心就有享不尽的清福,而是因为周文王能够把上下前后的事情安排妥当,处理的恰到好处,每一件事情都达到中庸的状态。

  无论是对国对家对天下,都能够以合理对待,免除自己的困扰和烦恼。

  这就是中庸大德之道,正因为周文王有大的德行,所以上天赐予他使命,就是为了让他以大德去成就更好的功业。

  而反观历史中的另外一些人,在人生的过程中有宏图大志,但是最后难成大业的人,除了他缺乏一个良好的基础之外,最重要的是难以拥有大德,无法用德养身,必然难以创造伟大的事业。

  比如说,有着帝王之才的曹操,满身的才能,但是最终却未曾得到好的发挥,那是因为曹操不具备一个宽广的胸怀,更不具备行使中庸之道的大德仁慈,所以做事的时候必然是有失偏颇。

  而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环节,在人生做的任何一个事情时面前,都要秉持着合理适度。

  权衡利弊之后找寻一种平衡和谐,最终才有一份好运,才有恰到好处的人生结果。

  但是,如果没有机会去继承前人的事业,那么无论怎么折腾都是盲目的,也不会取得成就,也将沦为平庸之辈。

  在这种状态之下,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最好的方式就是依从中庸的状态,依照人生本来的自然面目继续进行。

  依靠良好的基础抛开自己的惰性,学会让自己适应和融入社会,成为真正不可忽视的一份子,尽自己的力量让自己有所改变。

  司马迁,字子长,10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古文,20岁游遍各地大川,后来因为为李陵辩冤,受腐刑,发奋著成《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学习天文历法,易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等等。

  在建元元封期间,天子赴泰山封禅的时候,司马谈则留之不得随行,他特别的气愤。刚好儿子司马迁返回任职,两父子见面的时候,司马谈握着司马迁的手说:“我们的祖先任周朝太史官,祖祖辈辈显赫于世,闻名于虞舜,夏禹时期亲自掌管厅官的职责,但是逐渐衰落,传承到现在,难道要毁在我手里了吗?如果你在任太史,就要继承祖业,当今天子封禅,我却不得参与,这真是命啊,如果你任太史,不要忘记我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的论著。”

  司马迁当时趴在父亲的怀里痛哭,说:“儿子虽然不是特别聪明杰出,但是您详细叙述祖先的功业恩德,我都谨记在心,不敢有所缺失。”

  后来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任太史,他开始查阅大量的史料,以及查阅珍藏于皇宫之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编写著作《史记》。上至陶唐,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最后完成了巨大的著作。

  但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能够坚持不懈,以大德休养人生,抛开自己所有的懒惰,最后终能有一番成就。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