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忠恕——先秦儒家仁学理念的自律与自觉

时间:2020-04-17 15:45:03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21.jpg

孔子的忠恕理念,是践行其仁学的实在方法

一、德性的自律与自觉,是成就伦理学的基本因素

德性修养,是古往今来中国社会一个核心的道德范畴。在“柯尼斯堡的中国人”哲学家康德看来,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先天具备的德性自律原则。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可以看做是人对自身德性的自觉。道德是一种自律和自觉的德性原则,但人往往很难去实践道德律令。孟子虽然承认人都先天的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德性的“四端”,但这四种德性只是处于潜在的状态,如果缺乏了自觉的反思精神,仁义礼智的德性就将成为永远触及不到的德性黑洞。

因此,社会的良性运转就需要一种外在的、理性的,甚至强制性的手段,来克服人自身的惰性,惰性也可以称之为德性自律的缺乏,而这种理性的强制手段,就是法律,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将这种管理手段称为“外铄”。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将道德自律称为社会伦理的正题,将法制的后天规训称为社会伦理的反题,而社会伦理自身,就是道德与法律和合而生,并互相影响的合题。

 22.jpg

维系社会伦理的纽带的任务,由礼制来完成

二、礼制,是周朝以来家国理念的伦理纽带

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点,体现在重视家族血缘的家国理念上。家国理念的最初模态,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建立,在历史上有所谓周公“制礼作乐”的功绩。礼,一方面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将姬姓宗族和功勋贵族分封到各自的封国,这些贵族在各自的封国建立其各自的邦国,进而藩屏周室,拱卫王畿,周朝也是在这种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礼制或礼法模式下,延续着其国祚。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他的管理范围被称为“天下”,《诗经·小雅》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诗句,所说的就是这层意思。以此类推,各国诸侯的所辖地域被称为“国”,而诸侯属下的卿、大夫一级的贵族,他们的所辖范围就被称为“家”,于是在先秦典籍中,就清晰可见“天下国家”的家国理念。

在孔子生活的东周时代,确切来说是“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孔子开始反思一件事情。众所周知,东周的上半页被称为春秋时期,而春秋时期是由于孔子在周公的封国鲁国,以鲁国的国别史书体例写就了一部叫做《春秋》的历史典籍。而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为了使“乱臣贼子惧”。周礼,是当时贵族子弟普遍接受的礼法熏习,甚至可以说周礼是否被有效传承,是一个社会伦理的大问题,也是当时社会重要的历史理性问题。当孔子发觉到贵族子弟存在着大量的僭礼行为后,孔子绝对要对周礼进行合乎历史理性的损益,最终归纳出礼的德性内涵,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仁”。

 23.jpg

孔子提出的仁学理念,是对礼制斟酌损益的反思成果

三、孔子的仁学理念,是对礼制反思的成果

孔子的仁学理念,是对周礼反思的结果,或者可以说是当时时代历史理性自我反思的伦理命题。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典故,是说孔子曾求学于老子,《史记》中记载说,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因此对于历史的兴衰得失有着冷静的见地,孔子问学于老子,虽然孔子被没有选择老子一样的静观原则,但老子的处世理念,却毫无疑问地影响到了孔子。这一点,在孔子的仁学伦理理念中是有所发挥的,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门人子夏的话语,来得到佐证。《论语·学而》中,子夏有这样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是孔子出色的门生,位列孔门十哲之一,因此子夏的思想可以看做是孔子言传身教的结果。

子夏面对“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之人的时候,认为他们即便没有收到过礼法的义理学习,但他们的行为都符合礼法的伦理规范,因此可是看做是自觉的居义行仁的德性自律者。如果依据孔子之前的礼法修养,贵族子弟即便能够做到子夏所说的三种行为标准,但若还未能在文字相的层面学成礼法规则,那就可以视为不懂礼之人。老子的道家理念却认为,道是世间万有得以依存,且得以并行不悖的柔化理念,甚至在后学庄子那里,还提出了“道在屎溺”的说法。孔子根据这种泛化理念,将礼法仁学视作符合理性的伦理之道,只要能够践行仁学,使之呈现出忠义孝悌的表象,那就可以看做是通达礼法的仁人,而不必局限于此人是否身处庙堂,是否系统研习过关乎礼法的义理文章。

 24.jpg

仁学的范式,最终需由忠恕的实践来完成

四、践行忠恕,是仁学的实践范式

孔子的仁学理念,也就是先秦儒家的德性自律与自觉,是通过忠恕之道来成作的,所谓忠道是推己及人的礼法教化。忠道相比恕道而言,需要像先秦儒家这类的游士,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才能完成,相对而言恕道则是先秦儒家克己修身的德性存养。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将恕道视作人得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律令,这一律令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如《大学》所言,“治国必先齐其家”“齐其家者必修其身”,先秦儒家将家国理念,最终归因于个人的德性自律。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首先侧重的是恕道的自律,在自律的前提之下,再来谈及忠道的自觉,忠道在《论语》中,包括富而后教、足食足兵、取信于民、树立威仪的礼制规训,忠恕之道的一体和合,也就是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学内核。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