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孟子的“人爵、天爵”与德国康德的“星空、道

时间:2011-01-18 15:47:30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孟子的“人爵、天爵”与德国康德的“星空、道德律令”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毕其一生的潜心研究,总结出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内心崇高的道德律令!”今天我们与之渐行渐远,尤令人向往……坚信终会与之“接轨”!“人爵”与“天爵”/杨迎新<杂文报2010-02-19四版>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盘点刚刚过去的2009年,反腐备受关注。这一年,有十几位省部级官员涉贪落马,刷新改革开放以来高级官员落马的年度纪录,且贪腐之巨、窝案之深、权色交易之泛滥,均已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2009年11月23日《新世纪周刊》)。这么多“耀眼”的“乌纱帽”落地,不由让人想到了一个古人早已提醒过的“人爵”与“天爵”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人爵”?即人的爵位。古时是指公卿大夫的头衔,现代社会除了大小官员的职位之外,还要包括专家、教授、院士等各类职称等等。“人爵”是被授予的,与功名利禄的物质利益密切相关,具有外在性,因而容易受到世人的羡慕。何谓“天爵”?即存在人内心的美好品质,孟子把它概括为仁、义、忠、信以及乐善好施的君子人格等等,它发自人的本性,经过后天不断修养才能获得,因而具有极其尊贵的地位。但它是内在的,容易被忽视。一个人拥有“人爵”之后,必须与“天爵”统一、匹配,才是正常合理的,否则就会害人害己害社会。

 

  对此,孟子概括出了三种境界:第一种,二者和谐。“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意思是一心修养自己的“天爵”,等到修成时,“人爵”随之而来。在这里,修养“天爵”是目的,得到“人爵”是自身“天爵”的外在表现。第二种,二者失衡。“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在这里,求得“人爵”成了最终目的,修“天爵”成了手段、敲门砖。显然,这样的追求,很难在“人爵”的位子上有所作为。第三种,二者背离。“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官升了,道德良知没有了,这是最可怕、最危险的一种。所以孟子感慨道:“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意思是说,这样的人简直糊涂到家了,丢掉“天爵”,“人爵”也必定要失掉啊!试看这些年来被查处的贪官污吏,几乎都是得到了“人爵”后,丢掉了理想信念,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天爵”丧失,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所以,历史上一些清醒的“得人爵”者,总是不忘用“天爵”这把尺子衡量自己,借以自警。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赵简子慨言:“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之所以“愈危”,是因为爵位越高,诱惑越多。但把“人爵”“天爵”关系讲得最形象的,是历史上那位有名的鲁国“拒鱼宰相”公仪休,他“嗜鱼”却不接受别人的“献鱼”,其弟不解,他解释道:“就是要保持喜欢吃鱼的嗜好,才不收。收鱼而被免去丞相,就不能自己买鱼吃;不收就不会被免去丞相,可以长久自己买鱼吃。”老实说,宰相的这几句话,够不上“闪光”,简直就是庄户人家的大实话,但它却道出了“人爵”依赖“天爵”、“天爵”失而“人爵”亡的逻辑关系,道理实在浅显,但贪官平时大多忘记,只是在深陷囹圄时才想起。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毕其一生的潜心研究,总结出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内心崇高的道德律令!”他说的“道德律令”与孟子的“天爵”,异曲同工。重视“天爵”,追求“天爵”的人越多,蔚然成风,“人爵”的质量才会越高,社会才会越和谐;反过来,轻视“天爵”,只用“人爵”标准判断价值,“天爵”大掉价,越来越多的人匍匐竞奔“人爵”之下,失去的将不仅仅是精神的“星空”,而是社会民族的沉沦。这已为历史的发展所证明。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